“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作者:郭邈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 要:“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潜移默化育人,奉行因材施教原则,提升整体素养;通过人文情怀培育的融入、思维能力训练的融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正向衔接与逆向衔接的融合,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理念 原则 融入 实践教学 创新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面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如何创建“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脑、融入人心、被学生所接受,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关键。 一、“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形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下,“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强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紧密结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严肃性、故事性、生动性,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潜移默化育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一种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趋势,这一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核心理念和继续教育的发展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集散地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承载着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任务。“融入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创新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趋势,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着眼于潜移默化的育人理念,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利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历史故事等,既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又起到了潜移默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2.奉行因材施教原则,提升整体素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方法原则上加以改进,奉行因材施教原则,以提升“融入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开展教育,分段培养。入学初期,为学生做好整体规
划,课程培养体系上要体现出分段培养的理念。中期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心理疏导,及时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将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后期要着重做好大学生就业辅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打造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范式
“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原有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基础上,通过人文情怀培育的融入和思维能力训练的融入,创建了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三、“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路
“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达到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正向衔接与逆向衔接的充分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有益探索。
1.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融合。“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对学校物质层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整体构建,注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衔接。学校经过改造后的自然面貌、建筑设计、校园规划等共同组成的一种总体的校园景观和校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充分重视对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营造。“融入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课程立在打造一种弥漫在校园中的精神文化氛围,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点。”是学校的“校魂”。因此,“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过程中,着眼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总体构建,并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宗旨等引导学校教学活动,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2.正向衔接与逆向衔接相融合。所谓“正向衔接”,就是根据时间的一维性,遵从由过去到现在、由既往到当今的逻辑顺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不了解过去,就无法体会现在,更无法理解未来,因此,“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崇这种实践教学中的衔接,无论是概念的阐述,还是观点的解读,都向学生讲述其历史背景及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只有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深入了解,才能谈得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但逆向衔接有时同样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逆向衔接指的是以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的一系列的现象或本质为逻辑起点,从现在追溯过去,深入挖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与其他学科的历史关联性,从而达到历史与现代的充分融合。“融入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将正向衔接与逆向衔接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领略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实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靳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郭邈(1993—)女,河北保定人,中共党员,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5GJJG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