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策略探析
面对严峻的形势,依靠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作一探讨。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指的是企业仅运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来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的实践,即企业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研究产生技术突破,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从而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它的主要特性有: 1、技术突破和知识能力支持的内生性 即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及突破,而且技术创新后续过程也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
能力支持实现的。 2、生产管理经验积累和产品技术标准制定的先导性 由于自主创新企业控制了某项产品的核心技术,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并优先积累了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这就使它在制定同类产品的技术标准时起领导作用。 3、市场开拓上的率先性 技术上的先导性必然带来市场开拓上的率先性。自主创新企业在产品投放初期就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及品牌,占领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奠定了自己的垄断地位,从而获取丰厚的市场回报。 二、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及原因 国家统计局提出了衡量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个指标:一是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总量和经济资源存量,反映的是该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包括企业在研发、技改、技术引进推广等环节的经费投入。三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包括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这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四是技术创新的环境,包括了企业所处地域的信息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部门的扶植与金融机构的支持等若干因素。 比照以上指标,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低下。其二,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尚有许多不足。 归纳起来,造成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家保守陈旧的经营理念阻碍创新 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家重视厂房、设备、利润这些有形的财富,而忽视技术专利、信誉、品牌等无形资源。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回报高、周期短的行业。有的企业即使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具备了工艺创新的条件,但管理者却认为与其提升技术升级产品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竞争,不如和它们保持距离,以中低档产品立足市场。保守的心态导致企业“技术过剩”,最终结果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衰退,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 2、自主创新在技术、财物、市场方面的高风险性抑制创新 据统计,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概率高达70%以上。有些民营企业虽意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的不确定因素常常使企业对创新周期、新技术特性和创新的实际回报的预测变得难以把握。加之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民营企业本来就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一旦创新失败,将产生灾难性后果,这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恐惧症”。以浙江为例,全省80%的民营企业没有新产品开发,用于研发新技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0.2%。 3、技术的溢出效应阻碍创新 技术溢出是指由于知识的非独占性所导致的知识扩散。虽然专利制度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溢出程度,但技术固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成功的技术创新可以以较低的成本
被竞争对手掌握,模仿者无需大量创新投入即可获得创新成果。特别是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远远不够,一个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很快被其他企业模
仿,享受高额利润的时间极短,这极大地挫伤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4、人才匮乏限制了创新 企业的技术能力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成败,而技术能力归根结底是由企业的人才素质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科研院所或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人才、自主创新管理人才、自主创新技能人才方面极为稀缺。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413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企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只占17.86%,民企总经理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3。创新人才的缺乏直接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5、外部环境支撑作用不足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涉及到国家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法律保障等。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尚缺乏系统性和导向性。比如现在的“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多以某个创新技术项目或产品为对象给予支持,采用的是“撒胡椒面”式的分配手段,既缺乏对项目的跟踪反馈,也缺乏对技术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考虑。另外这些政策的操作,仅仅局限在应用研发层面,缺乏对研
究过程的分析,缺乏对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之间联动关系的考虑。 此外,金融资本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十分有限,外资以极优惠的政策在中国投资获取高额利润,而大多数中国自己的民营企业面对融资瓶颈却苦不堪言,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缺乏信任,审批手续复杂,人为制造了障碍。 三、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应采取以下策略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应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并在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管理方式的实行、人才的引进培训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搜集交流等方面下工夫,切实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同时政府各相关部门应以消除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遇到各种障碍为政策基点,在财政、金融、税收、法律等方面加大引导扶持保护力度,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 1、 企业策略 ①更新经营观念。民营企业首先要克服保守陈旧的经营心态,增强民营企业同样可以进行技术创新的信心,不要因为创新难度大、风险高就放弃进行自主创新的努力与尝试。企业要走出对自主创新的认识误区,要认识到自主创新有多种形式,除原始创新之外,把已经掌握的各单项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集成创新以及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同样是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同样可以为企业提供核心技术。另外,企业要立足长远,克服“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投资”的诱惑,以免因精力分散影响企业发展,阻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②采用灵活的组织结构。所谓灵活的组织机构,是指适应民营企业规模特点的,能使企业高效运转的非标准化组织结构。因其事先没有界限分明的角色、作用和职责范围,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可以方便组织内信息的交流沟通、人员的激励以及研发活动的组织,从而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③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家长式管理是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员工人数少、更容易沟通的特点,让每个员工切实感受到领导的体贴关心。企业对员工的控制应灵活有弹性,不宜僵化、教条。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使每位员工明白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个人要为企业的目标积极承担义务,使企业成为有团队精神的集体。 ④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人才。民营企业应以超常规手段,克服在引进人才、稳定人才方面的不利地位,千方百计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企业要实行薪酬分配向创新人员倾斜的工资体系,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希望保持他们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企业既要将挑战性项目交给员工,满足其创新成就感,又要创造宽松的研发环境,鼓励员工多方尝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⑤广泛搜集创新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与交流对整个企业的创新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民营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技术的前沿信息。比如设立专门的机构人员从事信息的搜集处理,还可以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使本企业的技术研发始终处在较高起点上。同时民营企业要利用自身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优势,把握市场需求变动信息,从市场需求中抓重点进行技术创新,保证技术创新的实用性。 2、政府政策策略 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各部门要有针对性的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制定合理优惠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基金,大力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实施税收激励政策,把企业的科研投入以适当方式冲抵税负,激励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优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环境,建立健全针对民营企业的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体系,吸收发达国家经验,以商业合同方式向民营企业提供赞助,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多层次融资渠道。 ②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政府应引导促进民营企业与大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使得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获得大企业技术的扩散转移。政府应加强对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组织,改革旧有的“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供给方式,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共性技术的溢出,从而降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费用。 ③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技术中介服务。政府要大力培育各类技术中介服务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换、技术咨询等服务,通过建立一系列面向民营企业的投资预测、项目设计、产品检测、人员培训、资产评估等方面的中介组织,搭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服务平台,降低民营企业创新的风险和难度。 ④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政府要通过普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的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侵权者的成本,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近几年,民营企业在国内面临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在国外则频遭贸易、技术壁垒,企业利润、市场空间不断萎缩。面对危机,如果仍延续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民营企业的发展是没有出路的,而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民营企业要立足自身,转变陈旧观念,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避免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政府各相关部门应从税收、金融、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引导扶持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双管齐下,使我国民营企业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壮大自身实力(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市制造业战略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