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公关学
原西藏大学(现南华大学) 马汉钦
关键词:《道德经》、圣人、君王、公共关系学、公共策划学、形象 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道德经》。本文认为,《道德经》众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品位很高,价值很大,可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政府公共策划论著。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守藏室的史官,曾经“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众所周知,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是可以与孔孟之道相提并论的,因此,研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究老子的《道德经》。本文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品位很高,价值很大,可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政府公关策划论著。现略论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作为政府的体现者和代表者的君王。
我们知道,公共关系是研究一个社会组织如何通过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来协调好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因此,从理论上看,公共关系的主体必须是某一个社会组织。然而,从现实的公关实践来看,公共关系主体这个角色,常常是由作为这个组织的体现者和代表来充当的;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组织的体现者和代表者,所表现的正是这个组织。所以,当我们研究现实的公共关
系的时候,我们应当看到,公共关系的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乃至于是形象生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幕幕活生生的场面。
作为公共关系学分支之一的政府公共关系学,正是研究政府如何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以便赢得自己的公众即人民群众的学问。现实上,政府的形象主要地是由领导者所策划、所设计的,因此,老子《道德经》所突出的也是作为政府的体现者和代表者的最高领导者—君王。从整个老子《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不是在说别的,正是在说君王当有一个怎样的形象,才能够安邦定国。因此,本文同意这么一个说法:老子《道德论》谈的是“君人南面术”,用今天的话来说,谈的是君王治国安民的策略。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道德经》对君王的几种称谓,从而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辨别公共关系的主体。
(一)在《道德经》中,对君王的称谓最普遍的,首推“圣人”。 为什么说“圣人”的意思就是君王呢?让我们看以下几例:
每三章上说:“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民用工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也。”谈的是圣人治理百姓的方式方法。可见“圣人”是治国者。
第二十八章上说:“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意思是圣人利用它来进行领导和管理。
第六十六章上说:“圣人之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意思是,圣人想要统治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卑下;想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身身放在人民后面。可见“圣人”正是治国者。
例子很多,就不一一详说了。从整篇《道德经》来看,作为治国者的“圣人”,不是一般的领导者,而是最高领导者“君王”。
(二)在《道德经》中,对君王的称谓较普遍的还有“王”、“侯王”、“王侯”、‘社稷之王“、”天下之王“、”万乘之主“。
很显然,这些称谓本身的意思就是说明了。《道德经》谈的正是君王的事。试看几例。
第二十五章上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意思是,侯王如果能守住道,万物都会自动服从他了。
第二十四章上说:“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也。”意思是孤寡不谷,正是人们所不喜欢的称呼,而王侯却用来称呼自己。
第七十八章上说:“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王;受国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意思是,承担全国的污辱,才成为国家的君王;承担全国的灾殃,才成为天下的君王。
第二十六章上说:“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意思是为什么拥有万乘的君主,反而把自己看作天下最轻微的呢?
(三)在《道德经》中,对君王称谓还有“上”、“取天上者”。 第七十五章上说:’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意思是,人民之所以难以流治,是因为他们的君王太喜欢有所作为了,因而才难以统治。
第四十八章上说:“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意思是,凡想要把天下治理好的人,常常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多事,要无所作为。可见“取天下者”也是君王。
通观《道德经》,还可以发现一些这样的词语,如“治人”、“有国”、“治大国”、“莅天下”、“治人”,这里虽没有“君王”二字,谈的却是君王治国的事。
因此,如果说老子《道德经》谈的是公开关系方面的事的话,那么,公共关系主体无疑就是作为政府的体现者和代表者的君王。
二、在老子《道德经》中,老子对君王的政治活动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公关策划,从而塑造出了一位道家心目中理想的君王形象,这位君王具有以下特点:虚静、愚拙、知足、柔弱、卑下、退让和无为。
(一)虚静的君王形明
第十六章上说:“致虚静,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要求君王做到心灵空虚,生活清静,从而恢复生命本原。
第三十七章上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五十七章上也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他指出,君王只要根绝了私欲而归于安静,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
第六十章上说有一名著名的话,反映了道家“贵静”(即以静为贵的意思)的治国原则:“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好像在锅里炒小鱼一样,不可反复搅动翻覆,正如韩非子解释的那样:“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二)愚拙的君王形象第十九章上说:“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谈的都是君王的政治思想,即彻底把圣贤、技巧、学术抛弃掉。
第四十五章上提出:“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即最正直的人倒好像是最弯曲的,最雄辩的人倒好像是结巴的,最灵巧的人倒好像是笨拙的。老子讲这些道理,并不是谈玄,而是有针对地谈做君王的道理。
第五十八章上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老子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在政治上稀里糊涂了,人民才会淳朴。那么,稀里糊涂的政治,也只能出自这位“愚
拙”的君王。
(三)知足的君五形象
第二十九章上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想是君王应该去掉检极端、奢侈、过分。
第三十三章上说:“知足者富。”第四十四章上说:“故知足,不辱。”第四十六章上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又说:“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这些告诫也都是针对君王而言的。
(四)柔弱的君王形象
第二十八章上说:“知其雄,官运亨通其雌。”第三十六章上说:“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第四十章上说:“弱者,道之用。”第五十二章上说:“守柔曰强。”第七二六章上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等等,都是针对君王的为人说的。
第三十章、第五十五章上都说:“物壮则老。”第三十一章上说:“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第四十二章上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些话语都是从反面劝诫君王,要守定柔弱,切勿逞强。
(五)卑下的君王形象
第二十八章上说:“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为天下溪”,“为天下谷”。第三十九章上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第六十一章上说:“大者宜为下。”第六十六章上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第六十七章上说:“不敢为天下先。”第七十八章上说:“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祥,是谓天下之王。”等等,这些话语也是针对君王的,要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