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内容
2、采用磷肥高效施用的技术与方法;
3、选育与推广应用磷高效利用的作物品种;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磷素循环。 13、简述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方法?
答:1、尽量将作物秸秆还田寄施用草木灰,以保持土壤中钾素平衡和供应作物钾素营养需要;2、施用有机肥(如人畜粪肥)、种养绿肥(如菊科、十字花科、苋科等富钾绿肥植物); 3、因地制宜,改变钾肥的施用方法,合理施用化学钾肥和矿物钾肥; 4、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建设,合理灌溉,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 14、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答: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 2、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3、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 4、注意社会经济因素。
15、什么是大农业及其发展模式?
答:大农业定义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
业等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大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
16、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
答:垂直结构又称为立体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即在一定
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区域)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生态系统。
垂直种植结构有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增进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物
质产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7、简述农林业系统的优点? 答:优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 2、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条件;
3、有助于减缓人们对珍稀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 18、简述在我国,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答:1、确保食物安全,消除饥饿。食物安全包括数量上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 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 3、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19、简述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步骤? 1)系统分析待评农业生态系统现状 2)确定评价项目、评价目标与方案 3)调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 4)选择评价指标与方法 5)综合分析与评判 6)实施--反馈--再评价
五、论述题
1、 论述耐性定律的基本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答:农业环境因子对农业生物的作用服从耐性定律,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耐性定律所包含如下具体的内容:
页眉内容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 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会缩小。
5)同一生物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2、论述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 答:1. 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
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
2. 陆地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
陆地生态系统:由热带雨林向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依次减少。初级生产量:从热带至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渐降低。 3. 海洋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4. 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垂直变化。 森林:乔木层>灌木层>草被层
海洋:表面低,一定深度最高,随着下降。 5.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早期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随演替进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量也提高;系统到达顶极时,生物量接近最大,但净生产量反而降低。 3、 论述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具体策略?
答:要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4、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答: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开发草山草坡,发展氨化秸秆养畜。全面使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2)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全面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畜禽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 4)推广畜禽渔结合、种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 5、论述地球碳循环的过程? 答:碳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一、 碳的生物小循环过程:是指碳从大气的二氧化碳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和作用,把
碳固定,生成碳水化合物,构成全球的初级生产。通过食物链,碳水化合物经过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动物的次级生产。动物和植物同化的碳,一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之中,另一部分通过动物排泄物或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到环境中。环境中的这部分碳最终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成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状态。 二、 地质大循环过程:一部分生物残体在地层中形成碳酸盐,沉积于海底,形成新的岩
石,使这一部分碳较长时间储存在地层中,暂时退出碳循环。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碳酸盐矿物中的一部分碳又重新返回到大气层,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 总之,碳在地球大循环中各个组分的含量一般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保持相
页眉内容
对稳定的水平。
6、论述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 7、论述氮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问题 3)温室效应问题
4)大气氮沉降与酸雨问题 5)臭氧层破坏问题 6)降低土壤质量问题
8、论述地球水循环的过程?
答:水循环三个基本环节:降水(P)、蒸发(E)、径流(R)。水在生物圈的循环从水域开始,再回到水域。
1)水域中的水受太阳辐射而蒸发(E)进入大气 2)大气中的水汽随气压变化而流动,并聚集为云 3)云以雨、雪、雾、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
4)到达地表面的水,一部分直接形成地表面径流进入江河,汇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土壤内部:大部分通过地下径流而进入海洋,接近土壤部分为植物吸收。
5)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散失到大气中,只有小部分为光合作用同化形成有机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最终被生物分解并返回环境。 9、论述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和加环遵循的原则? 答: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遵循的原则:1、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中获取更多的产品。根据十分之一法则,链条越长,营养级层次越多,沿食物链耗损的能量也就越多,而且太长、太复杂的食物链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技术与经济方面的问题。
2、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不同食物链类型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方面表现不同。例如,目的在于净化环境的食物链,可能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效益,但经济效益却不一定高。因此。加环应当结合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 10、论述什么是生态农业及其特点?
答: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也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 特 点:(1)强凋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为此不但不排斥,而且积极应用新技术(包括常规增产技术)和合理投入; (2)强凋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生态规划与生态技术实现扬长避短和系统优化、“接口”强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单一作物产量或单一产业;
(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潜力,另一方面高效利用购买性农业投入;
(4)通过改善各种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5)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效益,降低成本,为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维护农民积极性;
(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