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天黑前的夏天》叙事艺术完整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离去”与“归来”——论《天黑前的夏天》叙事艺术

摘要:《天黑前的夏天》中“离去”与“归来”结构隐含着独特的叙事艺术。该结构以“多重叙述”的方式在平行走向之下又呈现出的对立之意构成了小说内含的叙事张力,使得“离去”与“归来”结构呈现多种样态的叙述功能。特定的叙事序列、单一叙事模式以及情节反转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莱辛呼唤女性气质回归,反对英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激进女权主义的态度。

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 离去/归来 表层结构 单一叙事 情节反转

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2013)被誉为是“当代最杰出的女作家”,《天黑前的夏天》(TheSummerBeforetheDark)是她197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女性文学百科全书》认为“其作品涉及性别角色、种族问题、社会巨变即人类未来”

[2]326

[1]

。莱辛在创作《天

黑前的夏天》时,正值英国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她以女性作家敏锐的感受描写了处于时代变动中女性个体的生命体验,通过表现凯特在家庭与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男权社会下女性命运的哀叹;同时也表达出对激进女权主义的反对态度。对于莱辛作品的研究“尚不能脱离文本表层内容的解释和呈现”。

该小说将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紧密结合。在表层结构上,由“离去”与“归来”之间的对立选择打破了叙事过程中序列平衡;在叙述频率上呈现出反复的单一叙事模式;最后,通过情节反转拉近凯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该结构反复出现却显示出不同的叙事功能,从而勾勒出凯特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夹缝而生的处境及其矛盾、纠结的心理动态图景。因此,将“离去”与“归来”结构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解码,即“离去”表达了莱辛希望女性能够摆脱男权枷锁的信息;而“归来”表达的是其“呼唤女性气质回归”的立场。 一、“离去”与“归来”结构下的叙事序列

罗钢认为,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简化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句叫做叙

12

[3]

述句

[4]113

。《天黑前的夏天》的表层结构呈逆向平行模式,即离去—归来的结构模式。将单

独的句子结构叙事内容的思想运用于提炼《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叙述句,严格意义上可以得

到六个叙述句,即三个凯特离开了;三个凯特归来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序列关系由“离去”与“归来”交错展开,正是这六句话结构了全文的的主要内容,区别在于每一次的“离去”与“归来”在情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其功能不外乎有三种:打破平衡;努力恢复平衡;恢复平衡。(详见表1)

凯特最初离开家是因为蒂姆在饭桌上对凯特“大吼大叫,说快被她窒息死了”

[5]113

,这

一声吼叫深深伤害到了凯特的心,于是凯特决定离开家去看望老朋友,借逃避的方式来规避与蒂姆之间的不愉快,同时也想要缓解自己的情绪。凯特的婚后生活一直都是围着孩子和丈夫,放弃了自我。她在家庭中“好像总是随时待命,总是听候传唤,总是遭受指责,总是榨干自己喂养这几个——魔头”

[5]116

。这也是凯特婚后在家庭的境遇表现,蒂姆的一声吼叫打

破了原本看似平静却矛盾重重的“幸福之家”,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凯特的离开,而这离开的行为在整个叙事结构上起到的是打破平衡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凯特归来的情节发展。然而,凯特的归来却不是她自愿选择的结果,因此这次的归来就叙事内容来说只是起到一个努力恢复平衡的作用。

随后凯特再一次离开家,这次不是自己主动想要离开的,而是因为丈夫在凯特不同意的情况之下将房子租出去了;在凯特不答应的情况下帮凯特接了一份翻译的工作。凯特这一次的离开再一次打破平衡,同时在“离开”结构的背后还隐含着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被动处境。凯特离开之后,在“国际食品”组织工作的过程中结识了杰弗里,他们相约一同去西班牙旅行。凯特的这一路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一来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二来没有舒适的住所;三来杰弗里还需要凯特的照顾。因此,凯特非常想回家,“她很想家,很想家中的日子”“她想念丈夫”

[5]163

[5]163

,此时凯特“归来”的想法是一种心理上的冲动。虽然她后来回伦敦了,

但还是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中,因此这里的“归来”起的仍然是一种努力恢复平衡的作用。

最后,凯特又生发出了离开的想法,因为她目睹了莫林因拒绝菲利普求婚而“双眼通红,脸颊肿胀”

[5]269

的样子,看见此时的莫林凯特就想起了曾经在家中“服从和适应他人”

[5]25

的自己,也想起了那个任劳任怨却反被怨择的自己。于是凯特果断“回到电话机旁边,取消预约,告诉邻居计划有变”

[5]274

,这次离开的想法与行为属同步关系,因为凯特为其付出了

切实的行动——打电话,因此这次的“离开”在叙事意义上起的仍是打破平衡的作用,将原先想回家的想法再一次否定掉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归来”的想法,这一情节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是有些突兀的,具体而言就是最后的选择与之前的五次选择是不一样的,之前的“离去”与“归来”都有具体的原因,而这次的“归来”没有具体原因,仅仅只是“因海豹之梦结束,她的旅程也到此结束”作为其“归来”的理由,如果要追溯原因的话那就是凯特自我意识的

觉醒,到底是哪个时间点,哪件事却没有具体反映,因此这次“归来”的建构意义较为强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社会,激进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这一派别主张在生理上消解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产生了一些激进的思想与行为,例如她们反对异性恋主张同性恋等,这些主张都违背了日常的伦理。而莱辛就是通过建构凯特“归来”的结局,表达了她反对激进女性主义的立场。不论该结局的人为建构色彩是否浓郁,凯特最后的归来在“离去—归来”表层结构中起到的是恢复平衡的作用。

第一组 离去 打破平衡 归来 努力恢复平衡 离去 打破平衡 第二组 归来 努力恢复平衡 离去 打破平衡 第三组 归来 恢复平衡 (表一)

由上图可知“离去”与“归来”在《天黑前的夏天》中的结构模式中呈现出严整的对应关系,其作用就在前一个情节推动着后一个情节的发展,使得情节与情节之间呈现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之态。另外,看似三组“离去”与“归来”的结构是三条叙事线索,但是将每一组都放置于整个结构来看,实际上只有一条完整的叙事线索,即第一次离去(打破平衡)——最后一次归来(恢复平衡)。由此可见,“归来”结局的设定实际上使得整个序列结构得以完整,其背后肯定的是莱辛主张女性回归家庭的立场。 二、“离去”与“归来”结构下的单一叙事

热奈特认为,叙述频率即叙事与故事间的频率关系(简言之重复关系)。根据叙事的具体“重复”能力,又可以将其划分为单一叙事以及重复叙事

[6]73

。“离去”与“归来”的结构

模式类似于四种潜在类型中的一种,即n次发生过n次的事,这属于单一叙事。在《叙事话语》中,热奈特引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类型的例句:“星期一我睡得很早,星期二我睡得很早,星期三我睡得很早,等等”

[6]74

。《天黑前的夏天》中所呈现的“离去”与“归来”

的结构模式仍然体现了这种反复叙事的单一叙事类型的特征,即反复叙述同一行为,具体表述为:第一次凯特离开了家;第二次凯特回到了家;第三次凯特被迫离开了家;第四次凯特想要回家;第五次凯特想要离开家;第六次凯特回到了家。将其细致划分就是两种单一叙事模式,即凯特离开家以及凯特回到家。

虽然三次“离去”与三次“归来”是在叙述同一件事,但是每一次的情境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每次行为背后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总之,“离去”与“归来”的结构背后面临的是结构解码的问题。第一次离去意在刻画出凯特不坚强的性格,逃避问题仍是她解决问题的首

要的方法;第二次离去展现了凯特被丈夫安排的命运;第三次离去是因为看见莫林因恋爱问题苦恼的样子而做出的选择,只有这一次的决定是凯特自我意识觉醒之后产生的。与三次离开相对应的的是三次归来:第一次归来是被动式的,因为艾琳要外出访友,家里的家务没有人打理了,所以凯特不得不回来,这就印证了维奥莱.马卡姆在《帝国的真正根基》中的那句“妻子为孩子工作,女人是家庭的守护者”;第二次意在表明社会的动荡不安给凯特造成了安全感的缺失,使她的心又牵挂起了家“她很想家,很想家中的日子”伦敦满心想念的都是自己屋里的床铺”

[5]174

[5]163

[7]

,“一到达

[5]185

,“她想念丈夫,想念那份知根知底的感觉”

等等,这些句子虽然语言用词不尽相同,但是所表达的思想只有一个——凯特非常想回家。因此,反复进行单一叙事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即不断强调某种思想情感,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凯特在外漂泊久了之后对家的思念越发浓稠。最后凯特的归来,可以认为这是女性觉醒之后的自主选择,也可以认为是作者莱辛人为建构的结局,总归它延续且发展了上一次的离去情节。

“离去”与“归来”在这里呈现出反复叙事模式下单一叙事的特点,不同的情境之下也会引起凯特不同的心里想法与行为,这种想法和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同步的,正是这种不同步才体现出“离去”与“归来”的选择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着错位的关系,在三组“离去”与“归来”的结构模式下,只有第一次的选择与最后一组的选择是心理与行动相一致的,其他三次的选择背后其心理与行动却相背而驰。(详见表2)

第一组 离去 心理+行动 归来 行动-心理 离去 行动-心理 (表二)

(注:心理之前的“+”与“-”表示愿意/不愿意;行动之前的“+”与“-”表示付诸于实际/没有付诸于实际)

第二组 归来 心理-行动 离去 第三组 归来 行动+心理 行动+心理 由上图可得到“离去”与“归来”的深层结构内涵:其一,凯特每一次的决定都是由心理想法和实际行动共同促就的,凯特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反复针对同一问题做出选择也能反应她内心涌动的情绪。“离去”与“归来”的叙事结构为凯特的选择营造了六种不同的情境,凯特要在无一雷同的情境之下做出选择,这既丰富了叙事内容,也使得凯特的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因此,该结构为凯特营造的生存困境延带透视了凯特丰富的性格特征。其二,其一,不论凯特的心理是否愿意都要做出一个决定。如果说是“行动+心理”的模式,那么

无可厚非,这是凯特心甘情愿的决定;重要的是“行动-心理”或者是“心理-行动”模式,这种结构模式体现的是凯特纠结、不情愿、犹豫不决的心境,影射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去做的心情,其重要意义在于彰显了凯特最后“归来”之选的重要意义,这是否定了前三次“离去”之后的谨慎决定,仍然起到建构莱辛主张女性回归家庭的立场。 三、“离去”与“归来”结构下的情节反转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指事件的有序安排面

[8]30

[8]17

,反转是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

。无论是“情节”还是“反转”,都是亚里士多德针对悲剧提出的,这其中含有变动之

意,更加强调的是由好到坏变动趋势背后的二元对立关系,例如俄狄浦斯王由一个人人爱戴的国王变成一个弑父娶母的凶手。虽然《天黑前的夏天》是小说,与悲剧不是同一题材,但是从叙事角度来说它们都有共同的要素——情节,而“离去”与“归来”结构呈现的逆向平行模式,也就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女性主义叙事学家苏珊·S·兰瑟(SusanSniaderLanser)认为:“小说封面标有女性作家的姓名,这已足够表明小说有着女性的叙述声音,虽然在文本中毫无标记可言”

[9]167

,所以在情节反转的背后是“隐含作者”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在牵引

读者的情感价值取向。

在《天黑前的夏天》中,从“离去”到“归来”之间不同的选择是由情节反转来实现的,这种反转一共出现了五次,每一次的反转都是在特定情境的推动之下发生的,也就是说相应的情境推动相应的情节反转。多次反转呈现的是情节变化的特点,安·布莱克(AnnBlake)认为,“阅读莱辛的作品就像走进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

[10]116

,“离去”与“归来”的结构

是说明莱辛作品呈现变化特点的典型论据。《天黑前的夏天》五次反转中最后三次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因此这里例举最后三次的“归来—离去—归来”说明情节的反转是如何拉近读者与凯特之间的距离。

当凯特在家受了很多委屈之后,以读者的期待视野来看,凯特终于可以离开家了,终于摆脱了家庭的束缚,那么凯特在离开家的日子应该是非常快乐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国际食品”组织工作的经历以及与杰弗里同游西班牙体验到的颠沛流离之感,让凯特万分留恋家庭的温暖。显然,外出的经历就是情节反转的线索,这种情节反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背道而驰,因此读者也会随着情节的出乎意料而陷入沉思:凯特到底应不应该有回家的念头?这时读者也要设身处地思考凯特的想法是否正确,因此这种情节反转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读者与凯特之间的距离。接下来迎合读者期待视野的情节应该是,凯特想要回家的想法应该不会再变了,毕竟体验到了在外漂泊的滋味。但是出乎意料,凯特再一次有了想要离开家的想法,情节又发生了反转,这里体现情节反转的线索就是:凯特看见莫林因在爱情中受到困扰而双

《天黑前的夏天》叙事艺术完整 

“离去”与“归来”——论《天黑前的夏天》叙事艺术摘要:《天黑前的夏天》中“离去”与“归来”结构隐含着独特的叙事艺术。该结构以“多重叙述”的方式在平行走向之下又呈现出的对立之意构成了小说内含的叙事张力,使得“离去”与“归来”结构呈现多种样态的叙述功能。特定的叙事序列、单一叙事模式以及情节反转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莱辛呼唤女性气质回归,反对英国二十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q00g4urbt4yj364q360565jb3urou0114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