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优秀教案范例集萃——初中美术 16 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艺术与科学一、课题:艺术与科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十六册第一课二、教材: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学生分析: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艺术想象审美追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设计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在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与科学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对艺术与科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才能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通过例子分析生活中的作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如何将已有的科学体系,进行整合以及怎么看待和处理不同学科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问题。五、教材分析:
人们经常把科学与艺术比作一棵文化之树上结出的两只硕果、但它们却是同源、异质而又互动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时期也产生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两者共存共荣。 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很少把美术教育和其他相关的学科,尤其是和科学技术进行联系。但在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学习和探究空间。六、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现代科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了解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经历,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七、教学重点: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八、教学难点: 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物品和图片。十、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看到雨过天气晴后出现的虹和霓,小时候看到虹和霓都会说它太美了,等长大以后如果你会做实验,那么你就可以测量出那个虹和霓是多少度,量了以后发现虹是 42 度,而霓是 50
度。如果继续观测你知道虹是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霓是相反的红色在内紫色在外。这都是观测到的一个非常美妙的现象。进入理论中才知道为什么会有虹和霓,这是因为太阳光在水珠里一次全反射出来的是虹,两次全反射出来的是霓,并且通过计算,算出来一个是 42 度,一个是 50
度,这就是科学找出其根源。也就是说艺术与科学象两片树叶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但是在根部结合处有共性。 2、列举与讨论:
自人类文明萌生以来,艺术与科学就在互动中发展,这种互动是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的,成为人类向前跃进中试图获得平衡的一的一对翅膀,但是由于人们追求科技发展,导致科学与艺术分离带来许多弊端。
1、请列举出只重视科技发展,忽略与艺术融合而出现的社会弊端
学生历数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约束了人的自由空间和主观自由度。摆脱汽车的约束,回归自然,放松自我,成为新时尚。人们对钢筋、水泥、玻璃等物质造成的单调枯燥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新认识、新思考,逐渐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提出、倡导到普及,已经深入人心。
2、请列举生活中设计体现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实例?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的标志物之一,它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为什么一座陵墓会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就因为它们的造型独特、美观,让人看了由衷发出赞美感,而并不是产生恐惧感。在金字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艺术与科学两种伟大能力的完美结合。还有巴黎艾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以及我国古代的安济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成果。
讨论结果: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不可偏废的双翼。 3、欣赏与评述: 探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艺术与科技是怎样的关系
结合课件介绍分析:金字塔、安济桥、长信宫灯、编钟、等设计实例。
探究结果:艺术与科技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自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就已经自觉地使之融会贯通了。 4、感想与思考:
为为什么艺术与当今社会需要艺术与科学双翼齐备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与科学对人类来说,科技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领域,艺术想象为科学带来灵感和广阔空间。
一个好的科学家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懂得自然科学、化学、数学、历史、艺术以及世界文学知识,只有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才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创举,从而也使人类认识到,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双翼,也正因为具备这双翼才能把握和推动社会完善的发展。 5、教师小结:
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独特能力。有些人会问:“两者有关系吗”这是不懂艺术的个人见解。当今社会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采,人们的审美情操也日益提高。如果科学家们所发明的产品少了一份可欣赏性,那么就抑制了观赏者的欲望,变成了美的遗憾。
课后反思:现代的人们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包围中,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渴望清新、自然、和谐的环境。人们在物质需求满足以后,开始转向对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的需求。例如,汽车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约束了人的自由空间和主观自由度。摆脱汽车的约束,回归自然,放松自我,成为新时尚。人们对钢筋、水泥、玻璃等物质造成的单调枯燥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新认识、新思考,逐渐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提出、倡导到普及,已经深入人心。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设计艺术界所应当吸收、遵循的。”美术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新构建设计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一系列整合,突破单纯侧重艺术,以及侧重技术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而是从“设计艺术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理念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力图向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方向发展,使设计艺术学科借助艺术的表现,人文科学的素养,以及技术的手段,得以升华和发展,形成艺术学科、人文学科和工科相互依托的交叉学科体系。设计艺术已不是纯粹为了艺术而设计,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关注经济发展、关注人文环境。比如,建筑近年来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楼房建筑多是“火柴盒”,现在的建筑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和改善。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美化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环境。
在生活当中,我们大家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的分支和门类虽然很多,就像调色板上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而不是单一、单调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的艺术与科学,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进步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科学”更大程度上是科学家的一种“客观”意义上的创造,那么“艺术”就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的一种“主观”意义上的创造。科学家更侧重于发现事物内部的价值与规律,艺术家更侧重于发现事物外部的结构与特征。人生是非常短暂的,在宇宙与历史当中人也非常卑微。人的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人们只
能侧重于在某个方面、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专心探索,期待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在艺术与科学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具备不同知识、技能的专家的参与和合作,共同在探索与发现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探求到事物内在的本质与价值。从事艺术与科学的人们可能也都有机会介入彼此的领域,并由此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在绘画领域,新的材料和表现形式的应用与推广,会对艺术创新产生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在过去,“科学”活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而“艺术”活动则是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的生命短暂,一个人不可能既当科学家又当艺术家。但是,科学家需要艺术家的灵动与智慧、艺术家也需要科学家的严谨与务实。拓展研究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科学是艺术的技术基础。艺术的材料从原始的粘土、木头、石块到随着科学发展而形成的经过冶炼的金属,特定的技术作为中介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与材料技术相关的表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又是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在版画创作中,因为材料的不同,有了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等不同的品种,而各个版种又有着与材料相应的表现技术。在雕塑创作中,新材料的出现,是现代雕塑不仅有玻璃钢、树脂等材料,那么这之中的技法肯定就不是原来的泥土的塑造。 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扩大了艺术的新领域。现代的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现代艺术中,其科技含量远非人类早期的美术创作中的技术基础所能比拟。但是,新的技术运用到艺术之中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特别是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有许多是难以融入到艺术的技术基础之中。而相对于科学的发展,人类审美的变化上并没有突飞猛进,这可能也说明了艺术和科学的不同。
科学和艺术有着“和谐的、互动的关系”,但是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因此,我们在谈论艺术与科学的时候,应该立足于各自的特点和客观的现实实在不违背各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找融合的可能和契合点,使艺术与时代同步,使科学借助于艺术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第二课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课题:《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美术第十六册第二课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学生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
对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技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使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大胆用笔自由的表现意境。五、教材分析:
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美的感受。
教材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几幅中国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中古代山水画的成就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是艺术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宝。中国现代山水画面对时代的发展,中西融合,表现出崭新的动人意境。
教材所选学生的作品,以诗入画,也表达了对山水画意境的感受。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2、过程与方法:
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或散文。
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七、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八、教学难点:
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中国画所需用具。
学生准备:风景图片,中国画所需用具。十、教学过程: 1、导入:
人们形容风景美,喜欢用“风景如画”来比喻,形容人长得漂亮,说“象从画上走下来的。”形容文学作品场面描写生动具体,说它象“壮丽的画卷”。如此看来绘画似乎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艺术形象本身流露于瞬间表情的多面性和欣赏者主观的不确定性,都反映了绘画丰富的情感内容,给绘画赋予了鲜明的人格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也使得有限的笔墨表达出无限的精神空间。中国山水画中“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不拘于实景,使作品更趋向理想化和丰富化,给人以广阔的遐想天地,使画面得以延伸。 2、欣赏与比较:
比较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西方风景画成熟阶段,是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
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成熟的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阳光,广阔的天空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康斯太勃尔的艺术宗旨就是忠实于自然。
中国画作品《渔庄秋雾图》同样是山水风景画的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固定一点的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忠实现实。中国山水画大师,他们善于把客观的再现与主观的表现对立统一起来。因为绘画不应是物象的单纯写生,而应当渗透着画家的情感。欣赏中国绘画我们既要留心画家对物的形象的刻画,又要注意画家对人的情感的抒发。我们不能用欣赏西方绘画的眼光去欣赏中国画,也不能用欣赏中国画的眼光欣赏西洋画。两者都各自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流派,各成体系,别具一格。西洋画的时间和空间性是鲜明的,而中国画却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如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从时间上包含着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从空间上,既有江南景物,也有北国风光,东边日出西边“雪”。而西方绘画若照此办理就会失真了。
结论:中国画的这种特点为欣赏者提供了充分想象的余地,使之更耐人寻味,遐想无穷。 3、讨论与思考: 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于山水画的意境是如何理解的 1画家生活的时代与背景 2画家的风格、流派及代表作品有那些 3作品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4作品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中国画更多地强调“抽象美”,当你欣赏作品的时候,可以体味其中的“神韵”,努力地去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中国画注重意境,手法独特。所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思与境偕”不但是“诗家之所尚”,也是画家所追求的。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在欣赏中国画
时,还应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基本常识。
例如,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在中唐时期,可以称得上奇峰突起,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山水画,竞相争妍,千姿百态。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派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派以晚唐王洽为代表的“泼墨山水”派等等。
又如,北宋的山水画常常表现的是大山大川的全景而南宋,因为山河沦落,山水画则常常剪取山川奇秀的一角。
明朝的“浙派”、“吴门派”、“松江派”、“水墨写意派”、“勾花点叶派” ……
清朝的“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等。只有初步了解这些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领略其中的意境情趣。
结论: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意境是画面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4、教师小结: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把握于手中,使我们清醒地自觉地去学习、辨别、借鉴、扬弃。课后反思:
纵览中国山水画史,会发现历史上每个朝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对山川景物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受,对于形与神各自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由于每位画家对自然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每位画家不同的笔墨形式。如,同是画北方山石的荆浩、关全、范宽、郭熙等人,彼此都有着不同的笔墨语言,对于山石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再如,同是画南方山石的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绘画史上正是有着无数的不同,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各异的山水画。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同去一个地方面对同一座山写生,画出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或雄浑深厚,或温和秀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素质与修养,面对同一座山心灵会有不同的感受。山水画是净化心灵的艺术,中国山水画受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影响至深,注重个体心灵的感悟,意境的表现,山水画创作并非是对一山一水做以自然描绘,而是把山水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去创造一幅意境幽深、气象万千的胸中丘壑。
中国画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强调了心在创作中积极的主导作用。“心源”才是形成不同绘画风格的根本所在。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都有着彼此不同的内心感受,一个画家在生活中不能只把见到的风景视为一种感觉的真实,面对眼前的自然,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培养一种敏锐的直觉力,一种心智敏锐的目光,并把你内心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用笔墨进行强化,在精神上有一个升华。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借笔墨抒写画家自己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把生活看做一种意境,追求一种自然精神里的人文境界。拓展研究:
山水画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己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种,到了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山水画,是秉承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代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到了李思训、王维等人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全貌。五代的荆浩、关同等人更有创新,出现了新的局面。一直到了宋代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山水画的基本意义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它一方面以绘画艺术来表现我们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认识,同时也是我们以自然山水来表现精神与生命境界的绘画艺术。以山水自然情节为依存,以绘画意境为表现。这种意境以及画家的心境相关。通过视觉印象把这种意境传达给每一位观者,由此而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也对作者的素质与修养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而要求,崇尚写实的画家,把客观认识摆在第一位。而主张抽象的画家,则把主观认识摆在第一位。而更多的画家则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诉说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于是便有了水墨画的意境,西洋画的写实等等
。自然和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造就出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才会有“艺无止境”。第三课
中国画的形式美一、课题:《中国画的形式美》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美术第十六册第三课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学生分析:
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味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为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能力。五、教材分析: 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极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教材中文字部分对中国画形式美中的形象美、笔墨美、色彩美、章法美的概述,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从形式语言的角度获得审美体验。而大量的图片范例展示了中国画形式美的丰富内容。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画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以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2、过程与方法: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品艺术生命之树的根系,必须深植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体现形式美探索的多样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有时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与升华,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化为对祖国热爱的情怀。七、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八、教学难点:
对中国画形式美的判断与把握。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图片、中国画作品。
学生准备:中国画所需用具。十、教学过程:1、导入:
一个音乐家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别出来是莫扎特、贝多芬、还是舒伯特的音乐,同样每一个画家、音乐家、作家都有他独特的风格,每种艺术都有独特的形式美感。2、中国画的行象之美: 通过作品展示谈谈自己对中国画形式美因素的理解 .
人美版中学美术优秀教案范例集萃初中美术16册教案全集 教学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