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 题型及复习大纲 一、题型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4个小题,共12分) (四)简答题(共20分,4个小题) (五)论述题(共1题,9分) (六)材料分析题(共1题,9分) 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 论
识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领会:
3,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应该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应用:原则:客观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应用: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
第1页(共3页)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识记: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的划分36页);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基本内容;(一)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二)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各阶段的特点;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特征: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特征(2-7):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特征: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四)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特征: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与内涵的意义。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学过程必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情境。(2)协作共享。(3)对话交流。(4)意义建构。
5,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奥苏贝尔认为,按学习材料的性质可以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将学习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的理论观点的核心是接受学习,但他对接受学习的理解有其特定的涵义,奥苏贝尔强调的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
6,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7,同化;(皮亚杰)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第2页(共3页)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9,替代性强化: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强化理论,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领会:
10,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P32);一 言语信息。 能用语言陈述自己习得的内容。 二 智慧技能。 能用概念、符号、规则(原理、法则、公式、定理等)分析解决问题。
三 认知策略。 调控自身内部的心理活动。 四 态度。 对人或事的选择倾向。
五 动作技能。 习得熟练的连贯动作。
1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它是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学习律包括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律化。
12,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正强化2.负强化3.正惩罚4.负惩罚。惩罚:、消退;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
应用: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的基本观点: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马斯洛。学习结果: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有用的人,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学习过程: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