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广州市十二五规划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实耕地资源保护责任,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专栏5-3:“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程

计划每年启动10平方公里的“三旧”改造工作,力争用3-5年时间启动52条城中村全面改造,基本完成“退二”企业和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集体旧厂土地处置工作;用5-10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重点区域成片改造重建和全市在册的138条城中村改造。

三、提高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大力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利用建材、冶金和环保等产业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热电厂、垃圾焚烧厂、水泥厂等推进污泥资源化处理。遵循“超前规划、源头削减、分类收集、综合处理”原则,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分流处理系统,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处理服务外包机制和专项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加强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管。

第三章 全面建设花园城市

推进实施《广州市建设花园城市行动纲要》,巩固和发展亚运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完善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进“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取得新成效,努力建设全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 一、优化城市水环境

提升城乡供水保障系统。实施饮用水源保护计划,强化饮用水源保护,重点保护流溪河、东江北干流、沙湾水道等重要饮用水源地、水环境敏感区,启动花都区北江引水工程。完善城市供水水源布局,加快水厂改造,进一步提升供水水质,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完善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雨污分流,加强农村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实现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其中,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推进河涌综合整治。继续整治荔枝湾涌、东濠涌、猎德涌、石井河等河涌,保护和疏通城市河网水系,促进河涌水质全面改善;提高珠江、河涌长效保洁水平,落实珠江水域保洁的区域对接;实施生态修复和绿化工程,注重体现水文化元素,丰富滨水园林景观,恢复和提升水系生态休闲功能,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岭南水乡、生态水城”。

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区排水标准与城乡排涝标准。继续完善水利防洪减灾体系,增强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

专栏5-4: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推进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河道清淤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关停、搬迁工作;设置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在重点区域设置围网、引水渠等物理隔离设施。

污水集中处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中心城区及重点区域新增污水实际处理能力达130万吨/日以上;加强新建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

河涌综合整治——继续对荔枝湾涌、东濠涌、猎德涌、石井河等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白云湖、海珠湖等水系,明显改善内河涌水质。

跨界水污染综合治理——完成广佛交界地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加大空气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落实“空气整治50条”及“新31条”,深入实施企业污染控制、产业“退二进三”、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餐饮油烟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和区域环境污染控制等计划,科学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达标管理,深化降氮脱硝工作,有效治理灰霾天气。

健全空气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创新大气污染防治机制,逐步完善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监测、预测、预警和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多部门并联审批、联合查处、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区域联防联治,适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专栏5-5: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程

机动车污染治理工程:推广使用粤IV标准车用柴油,对压缩式发动机汽车实施国IV标准,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和机动车排放监督管理系统,强化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加大力度促进黄标车淘汰。

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工程:结合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深化11个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整改工作。

油烟治理工程:所有饮食服务业安装油烟净化设备。

锅炉淘汰工程:加快淘汰4t/h(含)以下和使用8年以上的10t/h以下燃煤、燃重油和燃木柴锅炉。

三、营造优质人居环境

建立健全“后亚运”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加强和改进管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房更靓、城更美”的成果。

全面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按照布局生态化、园林艺术化、管理精细化要求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构建“社区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三级公园服务体系,结合城区“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拆围复绿,完善公共绿地系统,切实提高中心城区绿地率。完善广州绿道网建设,构建市、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络。进一步加强珠江两岸、花城广场等重点区域夜景光亮工程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和提升广州夜景景观水平。

大力推进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生活居住环境。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推进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探索鼓励业主积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城市噪音管理,有效降低噪音污染,加快路灯节能改造,进一步营造优美和谐的街区环境和村镇环境。 四、完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

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开展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依托山、水、城、田、海自然生态条件,继续实施“青山绿地”二期工程,完善森林、自然保护区、绿道网、湿地、沿海(江)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构筑“一屏四片”生态屏障和“三纵五横”生态廊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安全格局。完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8%以上。加强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改造。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建设。

专栏5-6:“一屏四片”生态屏障、“三纵五横”生态廊道

一屏:北部山地构筑天然生态屏障。 四片:从化、花都、增城、番禺生态农业片。

三纵:洪奇沥水道—大夫山—芳村花卉保护区—流溪河生态廊道、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路—万亩果树保护区生态廊道、狮子洋—东江—增江生态廊道。

五横:江高—北二环—新塘生态廊道,珠江前、后航道生态廊道,金山大道、莲花山生态廊道,沙湾水道—海鸥岛生态廊道,横沥水道—凫洲水道生态廊道。

第六篇 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强化规划引导,坚持功能定位指导空间开发,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城乡一体、功能协调、高效有序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第一章 完善市域空间开发体系

坚持“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空间发展战略,按照发展导向明确、功能配置合理、空间利用集约的原则,统筹市域空间开发,重点打造“一轴两城三中心”“一轴”即城市新中轴线;“两城”即东部山水新城和南沙新城;“三中心”即花都新华、增城荔城、

从化街口三个片区中心。,构筑“一主六副多组团”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空间形态,引领城市发展全面升级。

一、统筹城市功能布局

强化各区(县级市)、各组团发展定位与全市总体功能的衔接,合理布局产业、城镇、生态、农业等用地,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和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实施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的区域政策,完善城市空间开发调控体系,保障区域开发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序性。

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品质

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中心六区更加注重功能提升,以强化高端服务功能和提高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大力推进“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减轻人口及交通负荷,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都市型产业提供空间。高效整合资源,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国际级高端功能区,重点建设城市新中轴线,建成汇集商务金融、商贸会展、行政办公、科技文化、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发展轴,打造集中体现国际大都市繁荣繁华的核心载体。 三、加快建设综合性现代化新城

萝岗、番禺、花都、南沙、增城、从化外围六区(县级市)更加注重功能拓展,依托大运量的城市快速交通通道,承接中心城区功能重构和溢出,充分发挥新城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作用。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加速推进产业聚集,培育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及一批高端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宜居宜业的理念,建设一批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城,重点加快东部山水新城、南沙新城和花都新华、增城荔城、从化街口三个片区中心建设。

广州市十二五规划 

实耕地资源保护责任,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栏5-3:“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程计划每年启动10平方公里的“三旧”改造工作,力争用3-5年时间启动52条城中村全面改造,基本完成“退二”企业和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集体旧厂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pqyw9vbwl7yogl1iu2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