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本剧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周尚英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第1期
(福泉市第二中学 贵州 福泉 5505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发展了多种多样的新方式,课本剧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历史课本剧能整合历史教材内容、解决教学中重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对初中历史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分为课本剧编创、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演出、课本剧评价四个阶段介绍了课本剧的实施,以期能促进历史课本剧与历史教学的有效结合,增加课堂吸引力,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历史课本剧;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观念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笔者在新课改的实际教学中尝试通过学生自己编演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挖掘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确运用“历史课本剧”教学手段,能起到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有助于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脉络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把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们生动的表演再现出来,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鲜活的语言也增强了课本剧的情趣,在笑声中理解了知识。同时根据同学们演员的表演,搜集有效信息。通过角色的扮演,可以充分理解人物。它可以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感触历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下更能触发学生的无意识,产生直觉思维。布鲁纳教育理论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表演中学生不光是历史情境的感受者,也是创造者。被动与主动相交融,体现出积极的一面。同学们根据改编的课本剧,来充当里面的角色,并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把这个角色活生生的表演出来,从而充分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时代特征。
二、能寓教于乐,起事半功倍之效
历史课本剧的表演能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它把历史作为师生共同认识、解剖的对象,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表演情境下群体角色的设置,来共同体味历史,思索历史。学生的学习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历史课本剧形式新颖,学生乐于接受,也积极参与,课本剧源于课本,经过学生的补充、加工,由学生自编自演,生动形象,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更重要的是编写历史课本剧、扮演历史人物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印象,从而获得一定的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而整个编制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得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课本剧”从改编、排练到演出,实际就是一次艺术实践。学生在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脉络。为了把课本剧演好,学生不得不去寻找大量的史料,研究各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习惯,编写台词等。教师则在旁边进行指导与点拨。经过积累、体会、揣摩,这无形之中就使他们获得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此外,在排练过程中,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要说上、做上几遍,甚至几十遍,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看似容易的事情却非易事,从而也培养了他们吃苦、坚韧的性格。
四、学和演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的合作性
表演是群体活动,是在协作过程中完成的。在表演《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全班学生全部参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找资料,编台词,对台词,准备道具,正式演出,每一环节都需要相互的协作,在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既有了学习的辛苦体验,也有了表演的成功体验,更有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
当然这种教学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拥有自身的局限。在具体操作时,应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本剧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必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选择内容要有可演性。历史知识全面而系统,课本内容的编排注重表现历史的全貌,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具有故事性和可表演性,要进行选择。要选形象、生动、可演性、可看性强、易于编排、紧扣课文中心的内容作为课本剧的素材,这样才能体现出为教学服务的真正价值。
2.编排上要相信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编排的内容可能会与基本的史实上略有出入,老师要及时的给以指导,加以说明。要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有时还要容许学生编演的课本剧与事实有少许出入,只要他们能编排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就是学习的成功。
3、摆正课本剧表演的位置,注重课堂教学各部分的联系。课本剧表演是教学的手段,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过程。表演是为授课服务的,而不能因其可看性而喧宾夺主,代替课堂教学,各环节要紧密配合,为主旨服务。
历史课本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观念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历史课本剧”这种学习手段学生们可以学会分工与合作,学会许多历史知识以外的东西,人人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刘培鸿.初中活动课设计精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