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描写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写。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一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②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③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补充资料: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21年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 诵读指导:节奏与平仄(课后练习)
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⑨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参考: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另外,题为“蜀相”,更能引人沉思,抒发悲凉的情怀。以诸葛亮之才,足以担当大任,但奋斗一生,也只是“蜀相”,而非“汉相”,凸显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痛惜。
⑩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参考:“自”“空”二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对这盎然的春意,作者却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美好的春景,却是徒然摆设,没有人来,只有作者独自凭吊伤怀,美好喧闹反而使这种不和谐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这异常的不和谐的两个字,使怀古思贤的悲怆之境界全出。
⑾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参考:
《武侯庙》确实不错,但相比而言,还是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从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冷静,而《蜀相》则满怀痛惜与悲怆。这与作者的身世遭际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作者所不可企及的。
⑿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
《武侯庙》中“空”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是荒凉,而《蜀相》中的“空”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
⒀本诗主旨:凭吊诸葛亮的功绩和遗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⒁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同作者不同时期作品比较: 一、陆游
1、比较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的不同风格及原因
《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在当时的京城临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淡、婉丽。第三、第四两句,刻画出我国江南城市中的春景,非常细致贴切,是当时被人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