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章法
王明政
诗词的章法如果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唯美主义等创作手法或流派。本节则侧重讲具体的、细化的创作方法。现在分为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基本的谋篇布局,二是常用的创作手法。在谋篇布局方面,主要是选材、立意、感情基调、结构和章节。
一、选材:如何选定恰倒好处的题材,让诗词更能典型的形象的叙事、抒情或言志,一直是诗家追求的目标。抒情诗往往是选取片断的或者瞬间发生的客观世界中的典型情境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所阐述的事物,在时间上,往往把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未来的内容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在空间上往往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去揭示问题,题材中还会有很多联想、想象的成分。叙事诗则要注意时间顺序,不能过于紊乱,叙事三要素要尽可能的在题材中体现出来。说理诗常常用类比的方法,在把握时空的同时,要注意题材的逻辑性和形象性。题材最集中最典型之处被称为“诗眼”,往往是组成全诗的关键短语,或全篇之警要。前者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田家”二字即为诗眼,是全诗的线索。全篇都围绕田家二字来写。后者如杜甫《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和“斜”两字是传神的诗眼,写活了鱼儿欢跃,燕子轻捷的神态。另外,长短句中词牌后所加的题目也大多是诗眼,是题材的概括与凝练,是词的精粹所在。
二、立意:就是为诗词拟订主题。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就是强调上诗歌要发为心声,不能无病呻吟。立意需高远,需出语不凡,从自己的阅历、感受中提炼出独特的新颖的见解。要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让人拍案叫绝,这才是成功的立意。
三、感情基调:通常说人有七情,主要指喜、怒、哀、乐、愁等等,一首诗或一篇词都应有一种基本的感情色彩,即感情基调。它受选材和立意的制约,必须和选定的题材、拟定的主题保持一致。同样的景物因感情基调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色彩,形成不同的氛围。同是桃花,杜甫在感伤时写成“轻薄桃花,癫狂柳絮”,崔护思人时写成“人面桃花相映红”,张志和渔隐自赏时写成“桃花流水鳜鱼肥”。
四、结构:诗词的结构不要求象记叙文那样完整,即便是叙事诗也是如此。但是,诗歌的开头、承转、层次、照应、结尾仍然要构思好,因为这些环节把握得当,更能出艺术效果。
(一)、开头常用的有开宗明义或铺陈迂回或突兀而起三种方式,视需要而定。开
宗明义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开头总领全篇。铺陈迂回的如陆游《卜算子·咏梅》先写雪中寒梅的生长环境,最后才点明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德。突兀而起的如李白《蜀道难》开头:“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感叹蜀道的难行,然后才具体描绘蜀道如何难行。
(二)、承转是指开篇以后的承接方法,律诗第二联就特别讲究承转,既要与上联衔接,又要注意对下两联的提携。承转大致有下列几种形式:
1、 正接法——特别是律诗,第二联必须和首联衔接。或概括大意,或点明
题旨,关键在这一联。如张巡《军中闻笛》:“岩嶤试一临,虏骑附成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第二联既写虏骑之悲感,又提起下文。
2、 反接法——如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日后。反畏消息来,
寸心亦何有?……”第3句如正接应为“不见消息来”。但杜甫却反其意而写,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
3、 转接法——由一事物推转到另一事物。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后一句就是前一句的转接。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片而启下片,由写景转接到思古论今。
4、 突接法——如杜甫《醉歌行·别从侄勤落第归》:“……汝身已见唾成珠,
汝伯何由发如漆。春光淡
秦东亭,渚蒲芽白水荇青……”,在安慰从侄
的时候,突然转到写景。一是因为无可安慰,二是因为突出醉写,表面上语无伦次,反而映衬了醉态,收到了酣畅淋漓的效果。
5、 倒叙法——(又称倒插法)不按顺序说,而是拣突出的先说,往往先描
绘形象,后点明是谁或什么。如高永《大江东去·滕王阁》:“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先写登阁所见,后写王勃旧事。再如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上片写石头城上所见,下片写六朝旧事,也是倒插。
(三)、层次,在诗词中,无论是叙事、抒情、说理都要注意内在的层次,有的
逐层深入,或由表及里、或由近及远、有的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第一层四句写送别时所见、所闻,第二层想象魏万到京所见所闻,第三层劝戒魏万莫要贪恋京中美景、热衷行乐而令
岁月蹉跎。层次非常清楚。再如岑参的写景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也层次分明:“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万户开,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第一句写离家出门,第二句下来到城中,第三句写入宫,第四句写早朝,全按时间顺序。第三联写退朝所见,最后才点明和诗,全诗井然有序。
(四)、照应,就是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照应使通篇的逻辑联系更为紧凑。如
司空曙《江村即事》:“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飘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用“飘”、“浅水边”和“不系船”相照应。再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用“报平安”和“故园东望”相照应,表现强烈的思乡感情。
(五)、结尾常用的有戛然而止却余韵缭绕或宕开一笔意味绵长或旁敲侧击任
人玩味三种。戛然而止的如辛弃疾《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尽意止,有住而未住之势。让读者去想象元宵灯会的种种景象以及作者的深层含义。宕开一笔的如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下片“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结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的提问,而是宕开一笔,用一个假设复句说如果东风能吹走敌人,那么东风也可以被封侯了。既讽刺了在玉楼歌舞的小朝廷,又表现出难以收复失地的无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旁敲侧击的如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结句只说蜀妓凄凉,不说蜀国灭亡,但蜀亡之意尽在其中,任人玩味咀嚼。
五、章节:律诗内部不分章节,但有时几首律、绝组合在一起,表现同一个
主题的,称为组诗,习惯上叫几章,如陈毅的《梅岭三章》。古风式长诗则往往根据其相对完整性分为若干章节。词中小令往往是单调,双调则叫上下片(阕),三段的叫三叠,还有四叠的,如《莺啼序》。曲的章节更复杂一些。小令一般是单调,即一章或叫一首;带过曲从音乐上说是转换曲调,由一种旋律变换成另一种旋律,从文字上说则是截为几段;套曲的容量更大一些,往往包含几则小令或几则带过曲,甚至既有小令又有带过曲,可以分为很多章节。
在创作手法方面,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一、借物抒情又称寄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分为咏物寄托、借史
寄托、游仙寄托等等。如陆游《卜算子·咏梅》是借梅花的境遇抒发自己遭群小嫉妒,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反其意而用之,借梅抒发了达观阔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则可以抒发不同的情怀。如毛泽东笔下的“春风杨柳”到杜甫笔下则成了“轻薄桃花、癫狂柳絮”。也就是说,在诗人词家的笔下,景物是为主观情绪服务的,寄托得当常常收到小中见大的功效。郭璞的游仙诗是典型的游仙寄托,毛泽东的《蝶恋花》类似游仙寄托,但不尽然。
二、即景生情,包括即事抒情、即景议论,多用于纪游的诗词,如刘禹锡的
《金陵五题》、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即眼前之景,发思古之幽情。细化可分为: 1、 2、
即事抒情: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触景生情: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涕泪满衣裳……”第一句叙事,以下七句通过摹状来间接抒情。 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拟少妇口吻,偶触杨柳景色,引出离愁别恨,抒发闺中怨艾。 3、
情景交融: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霹荔墙。岭树重避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句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三、垫,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如杜甫《登高》就进行了一层一层的
铺垫。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两句就为尾联作了六次层递式的铺垫:“万里”说明离家远,“悲秋”说明情绪低,“常作客”说明多年羁旅在外,“百年”说明已老迈,“多病”说明体衰,“独登台”说明身边无亲戚故旧,从而为“艰难”、“潦倒”作了有力的铺垫。再如李商隐《泪》:“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这也是一个层递式的铺垫。前六句中以宫女之泪、思妇之泪、湘妃之泪、功臣之泪、昭君之泪、虞姬之泪引出青袍寒士送玉珂贵人之泪,渲染更为悲伤的气氛。这里,李商隐还暗指名相李德裕被罢免,认为唐朝中兴的希望消失,于国家更觉得可悲。
四、衬托,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创作手法,可分为: 1、 定。 2、
侧面衬托:如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众人的表现来衬托罗敷之美。 3、
反面衬托:如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簾外春寒赐锦袍。”反衬宫女的失宠,手法很高明,先以井桃从反面物衬,后以新承宠的宫女从反面人衬。再如张籍《哭孟寂》:“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以众人反衬孟寂的少年聪颖。再如赵师秀《有约》:“……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以闲得无聊反衬等待棋友心切。 五、
白描:使用这种手法的诗词纯任自然,近于天籁;不加雕饰,不求工巧。贵在抓住突出之点,意味真切。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景物集中突出,感情鲜明直露,非大手笔浑然天成,这样直白的写则很可能流于平庸。 六、
点染:是抒情的渲染烘托,但与抒情有直接关联,点染不能同诗词整体隔开,隔开就失去活力了。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后面设问句就是对前面感叹句的点染。 七、
对比,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创作方法。修辞中的对比侧重于句子,创作方法中的对比侧重于全篇。如赵嘏《经汾阳旧宅》:“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用汾阳王旧宅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冷落作对比。再如李攀龙《赵州道中忆殿卿》:“忆尔檐帷出牧年,风尘谁识使君贤。政成神雀犹堪下,兴尽冥鸿遂杳然。树色远浮疏雨外,人家忽断夕阳前。重来此地逢寒色,何处看春不可怜。”全诗用殿卿今昔际遇作对比。 八、
用典:旧称用典的最高标准是水中煮盐——溶于其中而味到全篇。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孙仲谋”用了孙权坐断东南建立吴国的典故;“气吞万里如虎”用了刘裕北伐中原的典故;“元嘉草草”用了刘义隆派王玄谟北伐兵败的典故;“封狼居胥”用了霍去病大败匈奴封山祝捷的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了北魏太武帝打败王玄谟的
表里衬托:如文天祥《酹江月·和友人驿中言别》:“……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以外表容颜的改变来衬托内心爱国立场的坚
诗词的章法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