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翔
4.2. 作为政策制定者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贯彻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地方政策,作为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补充,确保创新实践的顺利实施。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发挥着连接作用。作为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意识行为,其结果是难以预测的,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这种行为需要政策的保障和引导,以规避风险。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一般来说,与技术创新有关的重大宏观政策(如产业政策、重大项目投资政策等)由国家制定,国家宏观政策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的实施对保障和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特别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条件不同很明显。如果仅仅依靠国家宏观政策,很难保证各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风险很大,很容易出现政府“缺位”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地方政府在地方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政策,从微观层面保障区域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健康发展。
4.3. 作为公共服务者
这意味着政府要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产品),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公共服务能力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行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它的成功受到社会背景中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享受公共物品。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根据自然自由制度,君主的职责包括建造和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这些事业和公共设施不符合任何人或任何少数人的个人利益。当它由一个大社会管理时,它的利润常常可以补偿开支,甚至可能盈余,但如果由个人或少数人管理,将永远得不到补偿。”这一职能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提供,原因如下:第一,所有受益者都应承担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第二,当公共物品由私营部门提供时,将出现“免费搭便车”现象;第三,如果公共物品由私营部门提供,将导致效率低下[13]。从区域经济来看,地方企业获得的部分公共产品来自地方政府提供。从公共物品供给的规模和效率来看,公共物品的供给必须由不同规模和职能的政府来进行。地方公共物品与受益者的区域性有关。总的来说,中央政府应该承担起资源配置、经济运行调整和社会总收入再分配的责任;地方政府应在区域内配置资源,提供有效的地方公共产品。但是,地方政府也不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政府,而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把过去不应该或不能很好管理的职能转移到如科技项目鉴定、科技成果鉴定等社会中介机构。
4.4. 作为机构与制度调控者
如上所述,社会背景下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规范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个有序的外部制度环境。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创新者的选择空间,规范创新者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为企业的经济行为提供一个稳定的信用环境,减少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这一责任应由各级政府承担。各级政府是制度的提供者,制定博弈规则是政府的基本或浅层次的经济职能[14]。与创新相关的基本操作规则源自市场,但必须只有通过公共权力(地方政府)决策和调控,才能以强有力的形式渗透到技术创新活动中,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强调政府职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搭便车”现象的存在,要求政府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来引导制度需求的平衡;二是新的制度安排将更加有力。因为剥夺了原有的既得利益,所以会遭到他们的坚决反对,因此政府更有必要强制进行制度改革。
相应地,地方政府制定了适用于区域技术创新的各项具体规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的技术结构。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管理技术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利用税收杠杆,重点扶持高新技术领域新产品
DOI: 10.12677/ass.2024.97152
1103
社会科学前沿
陶翔
开发。三是推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实现技术跨越。这些具体规则是对基本规则的重要补充。
5. 结论
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是一个以“战略决策结构、结构跟随战略”为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动态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企业最合适的战略模式。通过上述所知,企业应当在了解三种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内外部环境因素,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无形之手调节着经济,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也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企业系统内,创新活动是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不应受到政府的干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15]。在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企业应起主导作用,也必须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在技术创新实践中,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规范其外部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环境建设者、政策制定者、公共服务者和机制调节者。
参考文献
[1] 张思磊, 施建军.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 文献综述及概念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 157-160. [2] 陈安国. 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效用[J]. 中国科技论坛, 2003(2): 92-96.
[3] 张秀东, 吕永邦. 论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特殊功能——从振兴东北看制度创新[J]. 佳木斯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4(1): 31-32. [4] 张铃. 企业技术创新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7): 28-29. [5] 郝丽娟. 基于政府角度的企业技术创新[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 49-50.
[6] 娄娅娅, 覃巍.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类别、影响因素及选择模型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33): 75-78. [7] 傅强. 企业创新体系的市场竞争能力分析[J]. 企业活力, 2003(9): 30-31.
[8] 于波, 李平华. 南京市浦口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12(5): 44-46. [9] 韦晓晴.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9): 149. [10] 任华百. 浅析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 知识经济, 2012(3): 57. [11] 张铃. 地方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角色与地位[J]. 企业活力, 2006(5): 12-13.
[12] 张铃, 王艳春. 地方政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途径[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1): 5-6. [13] 罗晓东. 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经济职能[J]. 经济评论, 1995(1): 66-69. [14] 邓苏. 中国过渡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分层探析[J]. 经济评论, 2002(6): 39-42.
[15] 王丽民, 吴玉霞. 技术创新主体研究综述: 争论、共识与思考[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152-156.
DOI: 10.12677/ass.2024.97152
1104
社会科学前沿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角色 - 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