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一21题。(15分)
母亲 唐俊杰
①那天,母亲端上来一碗汤,里面没有油,也没有盐,老年痴呆症毫无征兆地袭击了她。 ②母亲坐在一张老旧的椅子上,思想涣散,她用力地拉扯着自己稀疏发白的头发,竭力要土想起些什么来。记忆像一盘散沙,落在地上,地拾不起来了。她又嘟嘟嚷嚷地对着空气说些百气也听不懂的话,像在一个另外的世界里。她莫名地微笑着,像一个婴儿。生命的回归,人定一场,风雨无教,此刻,全被这三月的风,吹散殆尽。
③母亲老了,也许衰老真的是一件太过残忍的事,母亲的心承受不了,所以,她潜意识里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接受这生命规则的无奈。
④往事如陈酿,一经打开,辛酸不已。
⑤小时候,母亲是瓦顶上那每顿必要袅袅升起的炊烟,是生病时贴上我滚烫额头上的焦急的脸庞,是一把调皮时会刷在小屁股上的扫帚棍,是劳作一天后回家匆匆的脚步声,是为生活每日忙碌至深夜不倦的身影。
⑥多少个日子都能安然生活在母亲的爱里,母亲所给予的是每一个日子的点点滴滴,润物无声。
⑦长大后,母亲是每一次在背后的那双期望的双眼,是牵挂的夜枕上每滴不眠的泪水,是你厌了烦了却总也停不下的叮咛,是万家团聚年前节日水远忙碌在厨房的那个人,是看你日渐茁壮地成长,而自己赶赴表老却依然无怨的执着,是她为你而无畏逝去的青春。
⑧她老了,我站在她的面前,每一段往事都会触动我的心,每每让我流泪,而她微笑着,不知不晓地微笑着。
⑨我用木梳梳理着她杂乱的白发,可我多想成为一缕柔软的春风去抚平她脸上的皱纹,让她能重获一张青春的脸庞。
⑩她自顾自地说着,我只能在她的耳边大声地说话,希望她能听见一丁点儿,可我多想成为一个天赖的作曲家,能让她的心听到这世界上最温柔的乐音。
?她佝偻着为子女操劳一生的腰背,我只能用手轻扶它,可我多想成为一根坚韧的竹子,去撑起她的腰,能让她重新娇健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那做了一辈子家务的粗糙的双手,我只能握紧它,让她能感受到我的温暖,可我多想操住她不停地走,不停地走过残忍的时光,让她不再在岁月里无奈地老去。
?我恨我不能,在这三月的风里。
?满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在三月的风里,像每个母亲的笑脸,红得似血,株株晶莹欲滴。犹如每个母亲为孩子流落的泪滴,像颗颗钻石,永远镶嵌在孩子柔软的心上。为了这份晶莹,我知道自己要做一个正直的孝顺人。
?一束杜鹃放上母亲的床头,她微笑了。“映山红。”她说。 ?我哭了,这是我唯一一次送给母亲的“母亲节”礼物。
(选自《散文选刊》原创版2019年12期)
18.结合文章⑤一⑦段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 ▲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节画线句。(4分) ▲
20.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分) ▲
2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甲】我恨我不能,在这三月的风里。
(节选自唐俊杰《母亲》)
【乙】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我”表达的情感有何共同点?请联系原文内容分析。
▲
(四)(共14分)
18.(1)从“每顿必要袅袅升起的炊烟”“是为生活每日忙碌至深夜不倦的身影”可以看出母亲是辛劳忙碌的;(2)从“生病时贴上我滚烫额头上的焦急的脸庞”可见母亲的慈爱;(3)从“一把调皮时会刷在小屁股上的扫帚棍”可见母亲的严厉;(4)从“自己赶赴衰老却依然无怨的执着”可见母亲的无私付出。(至少说出2点,且要结合具体内容,共4分) 19.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盛开的杜鹃花”比作“母亲的笑脸”,把“晶莹欲滴的杜鹃花”比作“母亲的泪滴”“颗颗钻石”(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为了孩子而辛劳一生却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表达了母亲对孩子伟大、深沉的母爱(1分),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赞颂之情。(1分)(共4分)
20.全文将母亲年轻时的勤劳能干和现在衰老痴呆进行对比,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和愧疚无奈之情;回忆往事“我”的流泪与母亲无意识的微笑对比,写出“我”面对母亲老年痴呆的痛心与无奈;全文将母亲年轻时为“我”和整个家的无所不能和“我”面对衰老母亲的“不能”形成对比,表达对生命规律无可逆转的无奈和“我”的自责。(写出1点并作分析即可,3分)
21.两文中的“我”都表达了悔恨和自责之情。(2分)甲文作者恨自己不能让母亲能重获一张青春的脸庞,让她听到这世界上最温柔的乐音,不能让她佝偻的腰背挺直,真切地表达了“我”因为无法阻挡母亲的衰老而自责愧疚的无奈之情;乙文作者为自己的自作聪明,为当时未能理解父亲对自己细心周到的爱护和照顾中的深情而自责内疚。(结合内容分析,流畅,各1分,计2分)(共4分)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试卷语文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有一种善意不必说出口
葛 闪
那个冬日,鹅毛般的雪花直到深夜还兀自下个不停。整个世界,都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冷意,更是侵入了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母亲招呼完最后一批前来吃火锅的顾客,就喊上我和姐姐一起,忙里忙外地收拾桌子上的残余,准备打烊。母亲说,这么冷的天气,这么晚的时间,怕不会再有人来吃火锅了。
正说到这里,门外突然刮来一阵剌骨的寒风,两个“雪人”闯了进来。我们定睛一看,两个“雪人”一高一矮,明显是一对父子。这么冷的冬天里,男人的衣着竟还是颇显单薄,脸色铁青,双手一边不断地互相搓着。孩子很小,约莫七八岁,他身上的衣装倒还算是厚实,小脸通红,双眼滴溜溜地在铺子的每一个角落里搜寻着。
男人做了一个深呼吸,半晌,才小声问母亲:“最便宜的火锅得多少钱?” 母亲笑了笑,说:“十五块。”
“十五块?”男人用手摸了摸鼻子,又俯下身子小声问儿子,“十五块,吃不?” 孩子想都没想,赶紧点了点头。或许,他的父亲是第一次请他吃火锅吧,以致他根本没有考虑十五块对于这个衣着寒酸的父亲来说是什么概念。
母亲走上前去,用手抚摸着孩子通红的脸庞,眼神里满是疼爱。我们知道,母亲又要大发善心了。
果然,母亲抬眼望向男人说:“这样吧,我们忙到现在,也还没顾得上吃晚饭,如果不嫌弃的话,不如大家凑合着一起吃,就收你五元钱,你看怎么样?”
男人的脸上蓦地现出喜色,把头点得如鸡啄米般。孩子也高兴得蹦了起来。尽管我们知道母亲心存怜悯,但也没想刭她竟只收了他五元钱。
男人和孩子一定是从未吃过火锅,所以吃起来很有点狼吞虎咽的姿态。母亲边不停劝他们别噎者,边让我从厨房里再上一些配菜,以便随时往滚热的火锅汤里添加。
我刚将配菜端上桌子,男人就将配菜中的肉脯丸夹了几个放到孩子的面前,而孩子,亦连忙将肉脯丸塞进嘴里。我惊得“呀”地一声叫了出口,母亲忙用手在桌子下狠狠地捏了我一下,用眼神示意我不要说话。
我不明白,那肉脯丸明明没下锅,母亲却为何阻止我说出口来?我一为眼前的这个男人的“土”而感到好笑,又为母亲的这种做法而感到疑惑。此时,对面的男人似乎也觉出异样,停下筷子,问怎么了。
然而,更让我吃惊的一幕又出现了。母亲笑了一笑,说,没事,继续吃!说完,母亲竟然也夹
了几个没下锅的内脯丸,且放进了口中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我再度想张口,但又再度被母亲暗暗阻止住了。我和姐姐一气,离开了饭桌,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过了一会儿,我们终于听到男人吃完,即将要走的声音。透过门缝,我看到母亲收了男 人的五元钱,一直将他和孩子送到门外,看着他们离去才关上门,且来到了我们的房间。
我心里有气,便问母亲:“没赚钱也便罢了,干嘛还要陪他一起吃那些根本就不宜入口的东西?”
母亲说:“难道你们没看出?其实,这对父子明显是从乡下来的,也许,他们根本就没吃过火锅。如呆我任由你惊叫出口,任由你说出真相,那岂不是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母亲叹了一口气,“ 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哪怕是再穷的人!”
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母亲的一番苦心。姐姐又说:“你这样心善,与其收他们五元钱,还不如免费请他们吃一顿呢。”
“不收钱.那岂不将同情演变成了施舍?” 母亲笑笑,“有一些善意,还是不说出来为好。” (选自《读者》,有删改)
17.通读全文,概括母亲对那对父子善意的具体表现。(4分)
▲ ▲ 18.下列语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两个“雪人”一高一矮,明显是一对父子。这么冷的冬天里,男人的衣者竟还是颇显单薄,脸色铁青,双手一边不断地互相搓着。孩子很小,约莫七八岁,他身上的衣装倒还算是厚实,小脸通红,双眼滴溜溜地在铺子的每一个角落里搜寻著。
▲ ▲ 19.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语句。(3分)
▲ ▲
江苏省盐城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