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六)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 A. “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 C. 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可知,墨家认
任人唯亲,不利于国家治理,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故选
B. 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 D. 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
1
C;材料与“兼相爱”“非攻”“节俭节用”无关,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联系所学墨子的主张分析解答。
2.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 A. 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C. 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 【答案】D 【解析】
【详解】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为秦国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分析秦国与齐国相比能够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并非说明文明程度、称霸问题,排除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
A.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C. 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酒专卖政策,汉昭帝、元帝时,允许私人经营酒铁行业以增加税收,说明西汉时期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这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故选B;A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排除D。
4.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曾指出:“盖汉儒之与方士,不可分矣。其所以然之故,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二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成焉。”由此可知,两汉时期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B. 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 D. 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 B. 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 D. 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
2
A. 儒家学说实现了宗教化 C. 道教建立影响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
B. 汉朝强化神权政治 D. 与汉代儒学相适应
【详解】根据“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成焉”可知,方士神学与儒学一样受到君主推崇,并且儒家与方士神学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与汉代儒学相适应,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汉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强化神权政治,排除B;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不断提升,主要是适应社会需要,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5.北朝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仅仅“得卖其盈”,“买所不足”;到唐朝时,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这一变化 A. 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唐朝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选A;唐朝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导致大量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稳固,排除B;唐朝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导致大量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不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
A. 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 C. 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有利于打破达官贵戚的特权,适应了官僚政治需要,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科举的主要来源的变化,并非说明科举制度的弊端,排除A;B不能体现“这种变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录取的途径,排除D。
B. 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 D. 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 B. 稳固了自耕农经济 D. 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3
7.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A. 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C. 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初设置巡抚,深受君主信赖,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说明巡抚的设置是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可知,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统治,并非完善监察体系,排除D。
8.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占作品人物形象的1/3以上,其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女性形象也达近百位。这里面的女性形象,或能拥有完整的自我(如闻蜚娥和严芯们),或能痛苦地找回失去的自我(如萃瑶琴和陆慧娘们),或能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如杜十娘和王娇莺们)。这反映了当时 A. 文学具备政治批判色彩 C. 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拥有完整的自我”“找回失去的自我”“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说明当时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批判色彩,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信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
关键信息是“拥有完整的自我”“找回失去的自我”“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
B. 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D. 男女平等观念趋于流行 B. 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
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 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 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 【答案】A 【解析】
B. 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D. 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
4
【详解】在清朝前期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同时也为了防范外国的侵略,材料说明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故选A;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B错误,排除;康熙时期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占据东南沿海的南明反清势力,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遂海禁政策的执行效果,排除D。
10.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对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并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作出了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下列表述最符合这种“转型”的是清政府 A. 放弃对周边国家的传统宗藩隶属关系 B.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经商和传教 C. 不断地与西方国家签订各种类型条约 D. 主动向外国派出公使并在外设立使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主动向外国派出公使并在外设立使馆,说明中国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B是《天津条约》中外国获得的特权,无法体现“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排除B;C无法体现平等的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排除。
11.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朝廷终于同意从1872年到1875年间,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分四批,共计一百二十人。但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原因是幼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留学计划的破产从实质上说明了 A. 传统观念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 C. 顽固守旧派势力抵制留学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政府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为由,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实质上反映了传统观念制约中国向西方学习,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A;B夸大其词,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顽固守旧派势力,排除C;外出留学向西方学习,无法体现半殖民地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B. 留学教育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 D. 教育制度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