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何法”对诗歌理解晦涩的突破
漳浦县龙湖中学 陈飞麟
诗歌鉴赏中学生最头痛的问题,是看不懂诗,甚至连老师有时也会破译不了一首诗。而如果连诗写什么都不甚了了,那鉴赏更就无从谈起。如何破译一首诗,至今仍是教育界的一个困惑。我县高三学科教研中,某达标校再次把这个困惑摆在桌面。正好本人今年在高三复习中偶然触摸到解开诗歌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遂在会议上拿出来做了简单的阐述。今整理出来,供教育界同仁参考。
众所周知,诗歌的神秘是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所致。诗歌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其情感表现讲究借物性、象征性。而借物性、象征性注定情感表现的间接性,“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羞”就是其最大特点,因此诗歌的理解就有了多样性、晦涩性、回味性。又由于诗歌表现的韵律需要,艺术需要,诗歌的写作常要打破现代文的时空顺序,常常采用跳跃、通感等手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诗人把诗的本意颠来倒去的写,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又习惯于按照诗句的顺序逐句解释。用有序的思维理解无序的诗句。这样不头痛才怪。只是偶遇线索比较明朗的,语意比较浅显的才另当别论。否则,诗歌的意趣仍是蒙着神秘的面纱,如水中月,雾中花。
既然诗歌是无序的,那么如果我们还原诗歌的有序状态,诗歌的神秘感不就消失了,诗歌不就成了可吸可取的盘中餐吗?而这个发现也是偶然的。
本人从教多年,之前也被这问题长期困扰。在复习初期,频频遇上学生不解诗意的诉苦,情急之下,脑筋急转,想到诗歌有个普遍规律,就是借物抒情性,即前面所说的借物性。说白了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什么的艺术。由此又联想到,所有的艺术不都是这样吗?所有的艺术都是由三个“什么”构成:写什么,怎么写,想表现什么;画什么,怎么画,想表现什么;刻什么,怎么刻,想表现什么;唱什么,怎么唱,想表现什么;跳什么,怎么跳,想表现什么??而这些仍然是通过什么表现什么的过程。
既然要通过什么表现什么,就总会有什么发生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即四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我兴奋的发现,只要找出这“四何”,诗歌的本意写什么就基本可以确定。自己先做尝试,果然效果不错。于是在布置诗歌鉴赏作业时,要求学生先找出这“四何法”,其它的暂且搁下。
第一首就是省纲的诗歌鉴赏第一讲:“形象”里的专能提升的“例一,2013年的辽宁高考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圧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此诗如果逐句翻译,马上遇到不合常理的字面:“柴门风卷却吹开”。风卷而被吹开是常理,但诗歌却用一个“却”字表示转折,这就造成理解的障碍。盘香曲绕如篆文说成“篆烟”又有何深意?等等都会造成理解的艰涩。但由于现在只要求学生找出四何,学生就丢下晦涩的字面不管,而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去找,兴奋点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轻快活泼。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很快找出了时间:暑天、冬昼。地点:竹轩、柴门。人物:诗人。事件:栽竹、喝茶、听声、倦卧、闲吟。
再引导,暑天、倦卧,说的是什么时间?一年中,日常生活。竹轩、柴门,什么地点?安静、朴素的居家环境。通过这些,诗的脉络意趣渐渐浮出水面。
把这四何组合起来:诗人居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屋子周围栽种着绿竹,从素朴的柴门可见其家俱简朴,夏日里,诗人拉了把躺椅倚在庭院喝茶看书、遥望星辰,直至睡去。冬天嗅嗅墙角朴鼻的雪梅,或踱到屋外欣赏无边的雪景,吟诗作赋。诗歌想表现什么感情,诗人什么形象,是不是也越来越清楚。但表达诗人什么形象是另一个问题,这不急于完成。趁热打铁,我再要学生一再按“四何法”查找省纲的诗歌鉴赏专能提升的“例二,并要点明依据。
“2012年山东高考”: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很快又找出了时间:大季节:深秋。具体时间:早晨、晚上(晓路、天寒雁声、霜月)。地点:吴松道中、船上(征帆)。人物:客。事件:深秋季节,漂泊他乡归心似箭的游子。
我们再让学生把这四何组合起来,就有:深秋的早晨,细雨纷飞,漂泊他乡的客人蜷坐在正行驶于吴松道中的舱头,眺望远方,只见孤雁南飞,哀鸣声声。岸上落叶飘零,江中流水脉脉。飞鸟慌忙避开前行的白帆,鱼儿由于船桨的拍击惊慌而跳出水面。游子在想晚上要寄宿在哪里?最好停泊在张继书《枫桥夜泊》的地方。
我以四何法连续训练,效用屡试不爽,学生对诗歌的神秘敬畏之感渐渐消失。此时,诗歌所抒何情其实已经明白浅显。诗歌的神秘面纱渐次被揭开,五何法水到渠成。而当学生看懂诗歌后,诗歌简易赏析只是技巧上的事了。
五何法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情,本人权且叫它“五何法”。 五何法与以前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地方在于打破诗歌的表达顺序,不按常规出牌,大胆打破由于诗歌韵律需要而跳跃,颠倒的限制,揭开诗歌含蓄的那层纸,化复杂为简单,化无理为有序,穿云破雾,找到诗歌本真内容。
以前教学时,总是强调按诗歌的韵律,平仄、押韵、起承转合,按部就班,逐句解释,学生碍于个别由于含蓄需要、新颖需要而出现的冷僻字词和由于韵律需要而可能的颠倒、跳跃,而造成理解的迟滞不前甚至兴味索然。而复习时,总是教学生要看懂一首诗,你可以从标题,诗内容,注释,或所给题干、选项上找。尽管这样说,学生真正阅读的时候,一遇到以上阅读障碍,就会顾此失彼,悲观失望。而五何法把诗歌当记叙文来阅读,放下敬畏态度,以平常心来阅读,打乱多年的阅读习惯,反而能自然而然的四处出击,从多维角度猎取目标。
在教学中,当然不能失去诗歌的韵律,因为韵律是诗歌美学的重要因素。我们如果能把韵律法与五何法结合起来教学,相当于把诗歌和记叙文相结合来教学,是不是对常规教学的一种突破?
五何法可以用于诸多诗歌的理解,但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用于解释一些纯理论的诗歌作品时也会失效。但就高考命题而言,却还没有晦涩到坚不可摧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