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最新动态论文
题 目
院 系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生物入侵
摘 要:区域间生物入侵是指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物种入侵所引发的危害。由于我国 生态系统错综多样,国内人员、物品流动频繁且不易监控,因此区域间生物入侵 危害已经十分严峻。本文主要以我国以及国外已有的区域间生物入侵事件为例, 分析其主要的入侵途径、危害与防治措施。区域间生物入侵主要通过引种、运输、 人为干扰等途径,可以造成土著种灭绝、基因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危害。全 球气候变化、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以及海峡两岸交流等领域是今后我国区域 间生物入侵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生物入侵 引入 生物多样性 防治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中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中国的扩散。许多入侵物种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因此新到达中国的入侵种的全面影响可能过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从美国和中国相似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的外来种入侵现状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外来种定居、扩散和危害的趋势仍在发展,已有大量有关入侵物种的文献记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中国类似的情况。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打响,其造成的生态灾难正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的生态安全。 二、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
II
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首先,外来物种包括:
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
入侵植物:主要是指在农业、林业、湿地、草原、淡水、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带来危害与威胁的有害植物,如草本、藤本、灌木、藻类等植物及部分有明显危害性的乔木。
入侵动物:主要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有害昆虫、螨、鱼、两栖爬行类等。
三、中国入侵种的主要特点
入侵种是外来种中归化的生物物种。外来种的概念可参照Schwartz (1997) 的9条标准。外来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外域种。本文采用的确定入侵种的标准是外域种:1)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2)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 3)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表现出:1)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1999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 118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8.62%(86 410 000 hm2)。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3)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四、对外来种问题认识不足
中国从高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和大众普遍没有认识到外来种已经引起的危害和潜在的危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1 外来种危害的认识仅停留在少数病虫害和杂草,没有充分注意到更多的外来种对
III
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
7.2 使用当地特有的物种没有信心,持有外来的就比当地的好的观点的人很多。 7.3 盲目引种过多。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引种前几乎没有或缺乏对引进种潜在危害(特别是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估,甚至一些自然保护区正计划用外来物种进行森林恢复,如有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经用孟加拉的物种来恢复红树林。 7.4 缺乏对引进物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和长期监测。
7.5 对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种的处理不当。如在调查香龙血树(巴西木)(Dracaena fragrans)有害昆虫--蔗扁蛾过程中发现,严重受害的巴西木被淘汰后,作为垃圾堆放在园艺场的角落,其上虫口密度大得惊人,一般受害巴西木桩有虫100头/m以上。这种不作任何防止扩散的处理方法,对于蔗扁蛾这种寄主植物达24科50多种、不仅危害巴西木而且可危害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多种观赏植物的物种,一旦扩散到自然生态系统,后果不堪设想(程桂芳等,1997a, b, 1998)。又如无人收购的人工养殖海狸鼠和边境野生动物贸易没收的活体野生动物被随意释放到当地生态环境中。没有任何较全面的有关入侵物种危害的中文出版物和指南。
对策 8.1加强立法
我国现行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法规,是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而制定的,而且
是针对性检疫,只对已知的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农业法、森林法、种子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规,也未明确涉及外来生物入侵的防范,外来生物入侵危害野生生物和生态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防治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应该进早制订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法。 8.2加强宣传
有关宣传部门要宣传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提
醒入境旅客不要随便将生物带进来,更不要随便将外来生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如果确有必要带进外来生物,必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8.3加强研究
组织有关各方面的专家,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学等学
科,共同研究可能入侵的生物物种类、分布、对其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控制技术与对策,跟踪国外境外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确定防范重点,制定防范规划。对已入
IV
侵生物,研究防治办法。研究有些入侵的经济性利用的途径,变废为宝。 8.4加强监管
外来生物的监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某个或某几个部门是不够的。农业、
林业、卫生、环保、贸易、海关、检疫、科技等部门需要统一思想,加强协调。海关和检疫部门对入境的各种交通工具、旅行者携带的行李、各种货物加强检查,共同拒外来生物与门外。在引进外来物种时,需要进行充分、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全面、动态地考虑,不能仅看重眼前经济效益和局部利益,引进后需注意观察,释放后要跟踪,从国家利益高度全面管理外来物种。 8.5防治结合
注重预防,海关、检疫等部门要监测国际上外来生物入侵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防范的法规和技术措施。边境地区有关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检测,防范外来生物的自然入侵,一旦发现入侵外来生物,应立即采取行动严格控制其扩散,并予以根除。对已传入的入侵生物,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围堵,尽早控制。综上所述,外来物种的问题必须立即提到议事日程上,否则,入侵物种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带来更大的麻烦,现在是必须行动的时候了。毋庸置疑,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如美国于20世纪初从我国引种大豆,其种植面积从60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亿多亩,目前,美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出口国。就我国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我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蚕之路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番木瓜、夹竹桃、油棕、桉树等物种也非我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被引入我国的重要物种。 8.6整理已有材料编撰成册
把入侵物种的概念、危害、国内外重要经验教训编辑成深入浅出的教育普及材料,
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包括书本、刊物、小册子、万维网、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 8.7建立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收集可能收集的有害或潜在有害的入侵物种的分类、原产地、入侵分布地、生理、
生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详细内容,并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相应信息的查询工具,以CD-ROM或万维网的形式提供给所有可能的使用和查询者。 8.8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有关入侵物种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共享、连接或共建入侵物种数据库和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