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1 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
对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首先要能够理解内涵,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
一、内容概括。一般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或按要求填空,或指向问题简答。
二、分析评价。要求在理解文化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这一考点进一步考查对文化经典材料的认识,涉及对经典文化、传统思想的了解,稍有难度。从文化经典“微言”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
对《<论语>选读》或其他经典言论的考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主要观点的理解概括和基本倾向的把握,一是对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的分析及对主要观点的评价。
1.大致翻译或把握材料文面大意,找到章句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然后按要求提炼成语、概括内容或观点。如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抓住“举一隅”“三隅反”等概括举一反三,抓住“启”“发”,提炼出“启发式”教育等。
2.把形象化说法转化为一般说法或提炼例子背后的含义。如从“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这个例子中,概括出微生高这个人有什么品质。
3.对提炼的观点或结论进行简析,不能离开语境和时代随意发挥,要适当引述原文或原文翻译,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虽然近年浙江卷不考选择题,但复习时适当做一些相关练习,也有利于提高认识水平和辨析能力。
1.简答题
(2018年浙江《考试说明》例题、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① 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篇短文比较常见,试题又给做好了句读,做题的关键在于用适当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答案:①贵人贱马
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分辨能力,了解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是有区别的。
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填空和简答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解析:本题考查的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交朋友的标准,因此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答案:择友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①
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对两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孔子思想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不仅要评价孔子的观点,还要挖掘孔子对微生高评论的用意所在。
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3.选择和简答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②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 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良好的德行。④易:轻视。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
②
③
④
⑤
①
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解析:C “没有什么学问”“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的说法有误。子夏的意思是,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的伦理道德。
(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这句话是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注意结合子夏的话深入理解儒家听说的“学”的深层含义。
答案:(示例)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就容易受人愚弄。孔子的话意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但儒家所说的“学”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修身,如子夏所说的重贤、忠孝和诚信。
参考译文:孔子说:“即使是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也必然有同我一样忠诚而又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献出自身;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解析:从“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可直接概括。 答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解析:“问政”“百姓”是关键词,根据材料内容分析。
答案: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患。
参考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对他说:“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 韩非子:
解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
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