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前移的几点思考
如果说开创农村合作银行的“蓝海”是合作银行经营的战略取向,那么有效防范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是其经营战术体现。在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实际操作与理论研究的侧重方向是信贷业务流程与贷后的风险防范,即通过设置严格的审批流程来防止风险的产生,以及从保证、抵押第二还款来源来获得信贷资金的风险补偿。而较少涉及信贷风险前移方面的尝试与研究。本文将结合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现状与特征、以及农村合作银行在实际经营中对信贷风险前移已产生的努力与尝试,来剖析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前移的重要性,并提出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前移的合理化建议。 一、 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现状与特征。
农村合作银行大都分布于我国的县级、县级市等行政区域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中小城市与乡镇。在国家政策支持、体制革新的过程中,农村合作银行在现阶段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如某农村合作银行在2009年年底全行各项存款余额11.0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58亿元,按五级分类口径,其不良贷款总额在1.9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6.1%;而另一农村合作银行,在2009年年底全行各项存款余额为34.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15亿元,按五级分类口径,其不良贷款总额在0.917亿元,贷款不良率仅为3.96%。面对以上的数据,相差悬殊的背后,不仅仅只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作为一个经营实体,数据所给的答案是银行在经营能力与实力上的强弱,尤其是在经营信贷业务、把握信贷风险方面的强弱。
农村合作银行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一批从传统经营模式中走出来的农村合作银行其发展规模、盈利水平、行业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不管是“贫”,还是“富”,农村合作银行现阶段仍然脱离不了其信贷业务经营的共性,有着几近相同的信贷市场背景与环境。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存在如下的特征与问题:
1、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不管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他们在资金实力、信贷发放规模、信贷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仍然较弱,综合实力相距甚远。受资本金的制约,农村合作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对那些风险相对较小的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往往无法支持与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只能割舍地缘优势而拱手相让。
2、经营区域受限,客户群体显单一。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业务现在政策和理论上已经可以突破区域经营,但实际经营往往只能局限于当地。并且在县级市、县级的农村合作银行担当着支持“三农”的主力军角色。如某农村合作银行09年底“三农”贷款余额达到18.6亿元,“三农”贷款累放额占全县金融机构“三农”贷款累
放总额的90%以上。限定的区域、特定的角色使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业务只能更多的投放于单一的客户群体。
3、传统思维难破,创新能力欠缺。农村合作银行虽然在其信贷资产质量上比原信用社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信贷业务的传统模式与思维仍然困扰着其前进的步伐。农村合作银行在发展信贷业务
时,客户经理足不出户写调查报告、并且一天之内可以发放贷款5笔、10笔甚至更多,这种不符合逻辑的机械化放贷方式仍普遍存在,长期积累势必影响到其整体信贷资产的质量。其次,应对市场的变化,农村合作银行较多的受制于传统体制与落后的信贷管理系统,加上战略人才的缺失,很难及时推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信贷产品。
4、客户层次低,潜在风险大。农村合作银行在现阶段被较多的认定为“服务农村地区的金融企业”。现实经营中也是如此,农村合作银行主要客户群体为农户、县市城区的个体工商户、居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小型企业与家庭作坊等。这些客户普遍存在经营地分散、经营连续性差、真实信息了解难度大、家庭资产与初始投资少,符合条件的抵押物或保证难以落实等问题。农村合作银行在现行信贷业务办理中较多的注重形式审查,对信贷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把握少,无法对其特殊的客户群体做出有效风险防范对策,使贷款在发放前就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风险,其信贷资金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 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前移的重要性及所做尝试。 农村合作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强调贷款上报、审批流程是否合规,贷后检查是否正常进行,调查报告的格式内容是否完整,资料收集是否齐备等,这些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防范。在实际操作中,传统风险防范流程和措施的约束力更多的体现于防范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而对于把握贷款实质风险的效用不大。因为在流程合规,资料、数据完整的情况下,贷款就能发放,至于其中资料、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以及信贷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却无法得到真实的把握,而信
贷风险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信贷客户的实际经营状况是否正常、收入来源是否稳定。针对农村合作银行所服务的特殊客户群体以及自身在经营上的弱势与限制,其信贷业务风险前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几年,农村合作银行在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顺应市场的变化,对自身的经营策略与经营方式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在推行“蓝海”战略的同时,对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突破,并逐步走出单一的形式风险防范,将信贷风险的控制转移到信贷调查的真实性与信贷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上。如各地的农村合作银行在国家开发银行将“微贷”技术推广、商业银行成功实施“小额贷款”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与借鉴其中的调查技术与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不仅在拓展自身信贷业务,把握信贷利率主动权上取得了成功,更是切实有效的防范了其信贷业务的风险。
三、 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前移的建议。
农村合作银行盈利核心与经营重心在于信贷业务,而是否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又是其发展信贷业务的关键。面对农村合作银行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特殊的客户群体,做到信贷业务风险前移将对其能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参考如下几方面将其信贷业务风险前移:
1、找准市场定位,理清经营思路。农村合作银行受资本金的约束,既不能满足大型企业集团与上市公司的资金需求,又无法跨区域经营,因此只能将其有限的资本金用在刀刃上,即不能在信贷业务上遍地开花,又显得毫无优势与专长。因此在信贷业务上需要找准自身
市场定位,如专门服务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社区居民与农户等,在专门的行业、市场与客户群体中做出品牌与特色。专业化与同类化服务客户群体时,可以做到知己知彼,从系统上将信贷业务风险前移。
2、实行分类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农村合作银行经营的区域相对较小与固定,虽然使其经营规模与业务扩张一定程度上受限,但也为其信贷业务的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即可以利用其分布城乡的网点与比任何银行都熟悉当地环境的优势,将经营区域实行分类、将服务群体实行分类,落实专门的客户经理对指定的区域、指定的客户群体进行信贷服务。这样客户经理可以更多、更全面的掌握其所管辖的区域与客户的真实信息与资料,并通过汇总行业知识与同类客户之间的评比,对其所管理的客户进行筛选,从源头上将其信贷业务风险前移。
3、革新传统思维,灵活产品与技术。传统的形式审批流程已经被很多农村合作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所否定。农村合作银行所服务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企业等在信贷调查时信息不对称、潜在风险大的特征也较为突出。新形势下的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不能被传统的信贷习惯所束缚,可以大胆的针对客户群体特征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比如对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准贷门槛等的差异化设定,使客户在信贷开始之时,风险就在银行的主动控制之下。其次,可以积极的学习与借鉴全新的信贷调查方式,采用“微贷”技术的交叉检验,原始凭证收集等方式,使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得到校验,使信贷风险在调查之时就可以有效控制。
4、重视队伍建设、发挥制度的引导、激励作用。农村合作银行
在开展“小而分散”的信贷业务时,能有一支踏实肯干、精通业务、高效廉洁的客户经理队伍至关重要。如果客户经理能够具备相应的行业知识与经验,灵活运用调查技术与方法,多渠道地搜集客户信息,通过侧面对客户的家庭历史、道德品质、资本积累、经营状况等“社会化”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那样信贷风险就能在客户经理自身拥有的风险识别、化解、甚至免疫能力中得到有效控制。因
此,农村合作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不仅要选好客户经理队伍,还要重视对客户经理队伍的系统化培训与培养,以及考核机制的引导、激励作用来使客户经理将信贷业务风险有效的排除在贷款发放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