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沈光贵 黄晓旭
【摘 要】【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术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乙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前和营养后的基础营养状况变化、胃肠功能、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长和住院平均花费。结果:乙组患者基础营养状况普遍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率也要低于甲组。乙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平均住院花费与甲组相比,时长更短且花费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案更符合生理状态,营养状况恢复更好,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兼具花费更少的优点,建议临床上对此类患者选用肠内营养的方案进行术后营养支持。 【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17)006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内营养支持 临床医学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KJ2018A0247)2018-10-12收稿,2018-11-18修回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胰十二指肠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1],该手术是一种复杂且创伤很大的腹部外科手术,涉及脏器多,需要切除的范围包括部分胰
腺、邻近十二指肠、胆管下端、部分胃部以及空肠上端,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要进行胆总管、胰管或胃与空肠的吻合,从而使各种消化液和食物能够顺利沿消化道向下消化、吸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胰腺部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增高,据报道在美国最常见的因癌症死亡的病例中胰腺癌超过胃癌而居第四位[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增多,但是由于此手术的手术范围主要是一些消化和吸收器官,所以术后很容易引起患者营养吸收不良、重建吻合处渗漏等并发症,术后需要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营养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肠内营养(EEN)和胃肠外营养(PN)两种[3]。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胃肠道黏膜的重要功能被一步步发现,因此肠内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们的重视。本次研究通过对比观察肠外营养支持与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状况,旨在探讨肠内营养支持相较于肠外营养支持的优越性,促进该方式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为一次对照研究,将我院普外科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纳为本次研究对象,医生确诊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入院时通过计算机系统分配给每位患者一个随机数字,领取到奇数的25例患者进入甲组,手术后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案,作为对照组,该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44.32±5.98)岁,其中十二指肠乳头腺癌18例,十二指肠乳头神经内分泌癌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随机数字为偶数的27例患者归为乙组,该组患者提供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作为实验组,该组男性16例,女性11例,
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44.32±5.98)岁,其中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0例,十二指肠乳头神经内分泌癌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资料以及病程、病情状况等疾病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在手术前,我们必须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一般情况,进行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并添加胆盐和胰蛋白酶以帮助消化吸收,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还要改善凝血功能,防止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手术过程包括切口,探查,切除,消化道重建,引流和缝合等步骤[4]。乙组患者在空肠处做一个灌食用造瘘口,以便术后能由此造瘘口灌食营养品,尽早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素。造口位置选择在胃肠吻合口以下30 cm处,肠系膜边缘被包裹,腹壁戳孔而出[5]。本次研究中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有13例,其他患者进行常规开放手术。
1.2.2 营养支持方法 甲组视患者情况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向机体提供肠外营养支持;乙组患者通过手术过程中做的造口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全力,500 mL/瓶,纽迪希亚)支持。
1.3 观察指标 ①营养前和营养后的基础营养状况变化,通过测量皮褶厚度(TSF)、平均臂肌围(MAMC)、白蛋白(ALB)进行定量描述。②胃肠功能通过监测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肛门排便恢复时间等来间接反映。③及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④统计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和住院平均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