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2篇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地方能源消费co2排放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2007年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07年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