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单选题
1.乾隆元年修订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订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2.《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稿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3.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4.“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 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
5.《诗经·周颂·载麦》中记载“载艾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祖隙祖胗”;《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 ) 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 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进行集体耕作
6.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
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塞,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7.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8.《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着唐朝时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其中江南道和江南东道的记载最多。下表统计了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修建水利工程的次数。这反映了( ) 省份(今) 浙江 江苏 安徽 A.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9.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方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10.《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隋朝(次) 2 1 1 唐朝(次) 44 18 12 D.善于积累经验
11.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1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段史料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是( )
A.生态农业 B.原始农业 C.传统农业 D.有机农业
13.《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4.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 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15.北宋末年,已有“东南地濒江海,旧有陂湖蓄水,以备旱岁。近年以来,尽废为田”之说。据此可知,当时( )
A.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B.自耕农经济实力增强 C.农田灌溉条件改善 D.江南农业开发达到高峰
16.秦汉两朝都鼓励老百姓分家,甚至强迫老百姓分家,规定老百姓“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宗法制度的延续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减缓了土地兼并的危害 D.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
17.《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 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
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 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 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
1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一现象( )
A.体现手工业发展 B.反映女性地位提高 C.与海外贸易有关 D.说明官民观念一致
19.宋朝开始,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20.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牛耕、铁农具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耧车 秦汉 选种、育秧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春秋 战国 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到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备注 有利于安排农事 提高播种效率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秦汉 时期 居其六”。“楚越之地 (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炱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唐宋 时期 区。南宋学者 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 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明清 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贷财”,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间贷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