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讲座(三) 2 高考非选择题(12分开放探究题)规范答题讲
练
“全国卷第42题”,有人称为“开放型试题”,也有人称为“探究型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历史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1.命题特色——试题命制灵活化、探究化
(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考生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其中的表现特别明显: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大多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应试策略——学科思维史论化、素养化
(1)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当前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教科书依然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把历史课本当作读本。”
(2)注重历史学科的史证思维:“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作为高中学生研究能力的体现。
(3)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
(4)熟练掌握答题技巧方法:考生熟悉答题格式,才会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在回答观点、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其次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论证时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最后要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高度。
[例3] (2017·全国卷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表的演变
- 1 -
古代 中世纪末期 近代早期 1850年前后 20世纪初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20世纪50年代 21世纪初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命题立意】 本题选取古代到21世纪初钟表的演变,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主要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试题给出的观点是“钟表的演变”,要求从“钟表的演变”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解题思路】 开放探究型试题最大的特点在于答案具有多样性,应注意围绕“钟表的演变”审题、论题、阐述。
第一:审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二:论题。
通过时间演变,定位科技演变,把握钟表的演变。论题为“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 第三:阐述。
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规范答案】 示例一: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2分)
阐述: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②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
- 2 -
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③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10分)
示例二: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2分)
阐述:①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③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10分)
5.(2024·全国卷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 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相关内容的描述可提炼出论点是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阐
- 3 -
释需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反抗清政府的革命斗争及20世纪60年代的阶级斗争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根据材料中《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基本内容以及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可从美国南北战争入手,也可从三个年份《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入手,提取一个论题,如:从美国角度,可从人权、种族问题提取论题;从中国角度,可从维护主权独立、爱国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提取论题。然后围绕论题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论述要有史实依据,逻辑严谨。
[解题技巧]
第一步:定论点——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合适的论证角度
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的发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发现问题是突破开放型试题的前提。
1.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无论题目是文字材料,或是图片材料,或是表格材料,或是历史地图,或是文字、图表等混合材料,都要一字不漏地读完,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注释,做到基本理解。根据材料出处、作者、关键字词等确定题目涉及问题的时间、空间、范围。概括材料内容,区分材料中客观事实与主观见解,明白问题主旨,审出材料的核心内容或问题主旨,指出其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及某些偏见,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2.获取有效信息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1)有效信息及“有效”的体现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的、对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有效”体现在对回答具体问题、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准确理解、把握问题主旨以及说明、论证上有效。
(2)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从所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中获取。 第二步:选论据——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选取所需论据
知识是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知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考,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效。
新课改以来,历史开放型试题由传统的“紧扣教材”转变为“若即若离”,即仅以教材为依托。《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试题的命制不拘泥于教材,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因此在答题时必须准确调动、合理利用所学知识,将题目的情境信息(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所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中,并与教材内容相对照、反思、调试,进
- 4 -
而根据需要选择出合适的内容去解决具体问题。
第三步:规范答——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三段式”作答
审清题目时间、空间、角度等限定,针对不同的方法提示语,采用三段式规范进行论证。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论证都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即三段式论证。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提出正确、鲜明的观点或论点 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用简要、通顺的文字从多角度进行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论证,尽量用学科术语回答 进行小结,升华认知
[例4] (2024·全国卷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技巧运用] 第一步:定论点
材料反映了美国一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知,该学者分别从“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个不同角度,对世界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要求考生提出对该学者认识的见解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注意题目要求“见解明确”,也就是提出明确的观点,赞成或反对或修正。阐述理由时,考生要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二步:选论据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向去认识的。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比较容易的观点进行解读。比如19世纪40—60年代
- 5 -
(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部分 高考讲座(三) 2 高考非选择题(12分开放探究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