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M-SM 共 45页第 11页 再热器喷水量 炉膛出口烟温 烟 高温再热器出口 气 高温过热器出口 温 低温过热器出口 度 省煤器出口 排烟温度 空气预热器进口风温 次风) 燃料计算消耗量 锅炉计算效率 省煤器出口过剩空气系数 t/h ℃ ℃ ℃ ℃ ℃ ℃ ℃ 8.7 1043 827 724 447 373 121 20 320/331 130.1 93.54 1.20 1.2 1023 816 717 444 368 120 20 320/330 121.5 9356 1.20 备 片数 受热面积(m) 注 2空气预热器出口风温(一次风/二℃ t/h % / 3.2 受热面主要结构数据部件名称 炉膛水冷壁 管子规格 管子材料 Φ63.5×7.5 SA—210C Φ63.5×7.5(内螺纹管) SA—210C Φ63.5×11(后水冷壁吊SA—210C 挂管) 炉膛总辐射受 热面积3196 Φ51×6 全大屏过热器 Φ51×6 Φ51×6 后屏过热器 Φ60×9 Φ54×8.5 Φ54×8.5 Φ60×8 Φ54×9 Φ60×8.5 高温过热器 低温过热器 Φ51×9 Φ51×9 Φ57×7 Φ57×7 Φ57×7 Φ48.5×6 Φ51×6 Φ60×4 辐射受热面积 12Cr1MoVG SA-213MT91 4 677.5 SA-213MTP304H 12Cr1MoVG 12Cr1MoVG SA-213MT91 SA-213MT91 SA-213MTP347H SA-213MTP347H 12Cr1MoVG SA-213MT91 SA-210C 15CrMoG 12Cr1MoVG 15CrMoG SA-210C 12Cr1MoVG 76 2667 102 11601 19 1131 顶棚过热器 水平烟道及 包墙过热器 壁式再热器 104 399 52M-SM 共 45页第 12页 中温再热器 Φ51×4 Φ60×4 /Φ60×5 Φ60×4 Φ60.3×6 Φ60×4 Φ60×4 Φ60×5 Φ60×4 Φ60.3×6 Φ60×4 Φ51×5 /Φ51×4 12Cr1MoVG 15CrMoG 12Cr1MoVG 12Cr1MoVG SA-213MT22 SA-213MT91 12Cr1MoVG 12Cr1MoVG SA-213MT91 SA-213MT91 12Cr1MoVG SA-210C SA-210C 29 2080 高温再热器 58 1684 省煤器(错列) Φ51×6(蛇形管) Φ60×9(吊挂管) 113 8731 4. 锅炉循环倍率和膜态沸腾安全裕度
名 称 整炉循环倍率 内螺纹管膜态沸腾含汽率最小裕度
3.655 0.453 数 值 光管膜态沸腾含汽率最小裕度 0.225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循环系统未丧失自补偿能力,水循环系统是安全的。
5. 锅炉汽、水、烟、风阻力
在B—MCR工况下,锅炉本体阻力如下:
5.1 汽水阻力
1.373MPa
0.176MPa 0.392MPa
一次汽阻力 二次汽阻力
省煤器水阻力(包括至锅筒连接管)
5.2 烟风阻力
锅炉本体烟风阻力(包括尾部竖井自生通风) 2310Pa
燃烧器一次风阻力 1500Pa 燃烧器二次风阻力 1200Pa 空气预热器阻力:
一次风阻力: 310 Pa 二次风阻力: 680Pa 烟气侧阻力: 840Pa
52M-SM 共 45页第 13页
6. 锅炉汽水系统
6.1 给水及省煤器系统6.1.1水泵
本机组配置2×50%BMCR的汽动调速给水泵,启动、备用泵采用1×50%BMCR的电动调速给水泵。
6.1.2给水操纵台
给水分三路:一路是主给水管路DN300,配有14’’闸阀 (进口英国WEIR公司);一路是启动旁路,设置DN100电动调节阀(进口英国WEIR公司)和DN125 PN32MPa电动闸阀2台,约 20%BMCR,在启动阶段除调节给水泵外还可调节旁路调节阀来实现低负荷给水自动调节;第三条是上水和水压试验用小旁路,此旁路设DN50 PN32MPa电动截止阀2台。
6.1.3省煤器
自给水管路出来的水由左、右两侧进入标高32000mm处省煤器进口集箱(Φ273×40,20G),自下而上流经单级螺旋翅片省煤器蛇形管束,分三路引入三只省煤器中间集箱(Φ273×45,20G),再由此三只集箱引出3×51根吊挂管(Φ60×9,SA—210C),用来支吊布置在尾部竖井中的低温过热器水平段,吊挂管穿过尾部竖井炉顶后再汇入标高62700处省煤器出口集箱(Φ273×40,20G),经由12根连接管(Φ159×18,20G)引入锅筒,在锅炉左侧第一根下降管标高14800mm处和省煤器进口给水管之间,设置了一根DN100的再循环管(Φ133×16,20G)。
单级螺旋翅片省煤器蛇形管束,布置在尾部竖井下部,共113片,三根绕,管子为Φ51×6,SA—210C,S1=116mm,S2=90mm,全部错列布置,每组蛇形管第一排和弯头等易磨损处,设置了防磨盖板。所有蛇形管材料均经100%涡流探伤合格(割除两管端盲区150~200mm)。
省煤器进口集箱穿过省煤器区域护板时,设置有金属多波节波纹管圈,确保穿墙密封,又可自由膨胀,同时在护板框架内设有位移约束装置。
6.2 水循环系统
6.2.1水循环系统
给水经省煤器加热后进入锅筒,与锅水混合后进入4根集中下降管(Φ508×60,
52M-SM 共 45页第 14页 20G),每根集中下降管下端均有分配头,由分配头引出74根下水连接管(Φ159×18,20G),将循环水引入水冷壁前、后及两侧下集箱,经水冷壁受热后变为汽水混合物进入水冷壁上集箱,从上集箱由94根汽水连接管(Φ159×18,20G)引入锅筒前、后两侧,在锅筒内通过汽水分离装置进行分离,饱和蒸汽通过连接管进入顶棚过热器,而饱和水与省煤器来的给水混合物进入下降管再进行循环。
6.2.2炉膛
整个炉膛四周为全焊膜式水冷壁,炉膛宽度为13335mm,深度为12829mm,水冷壁管径为Φ63.5×7.5,材质SA-210C,节距为76.2mm。管间加焊扁钢,整个炉膛共计662根管子,前后墙各174根,两侧墙各157根。水冷壁在热负荷高的区域采用了内螺纹管,即后墙从标高17800mm到标高48084mm之间、两侧墙中间二管屏从标高17800mm至41700mm之间、前墙中间三管屏从标高17800mm至41700mm之间采用内螺纹管,其余为光管,以保持较高的膜态沸腾裕度,水冷壁前后墙下集箱至顶棚之间距离54500mm,燃烧器上一次风喷口到大屏过热器底部距离为17600mm,燃烧器下一次风喷口到水冷壁冷灰斗拐角之间距离为4306mm。
6.2.3水冷壁回路
水冷壁共分24个回路,回路布置见图2,回路结构特性(半炉膛计)见下表: 炉膛水冷壁 前墙水冷壁 1 2 3 4 5 侧墙水冷壁 6 7 8 9 后墙水冷壁 10 11 12 循环回路 上升管根数 下水连接管根数 汽水连接管 37 34 16 27 35 35 22 22 16 20 35 32 4 5 4 4 2 2 3 3 4 5 4 5 2 3 2 3 2 2 2 3 4 6 4 6
6.3 锅筒及内部设备6.3.1锅筒
锅筒内径为Φ1792mm,壁厚145mm,总长22250mm,筒体直段长度为20000mm,两端为球形封头,材质为13MnNiMo54(BHW35),锅筒中心标高65000mm,两根Φ190
mm的U形吊杆将锅筒悬吊在锅筒顶梁上。锅筒吊杆的材质为SA—675Gr70。
锅筒封头上装设有水位监视用的无盲区双色水位计两台,电接点水位计两台,供给
52M-SM 共 45页第 15页 水调节和低读水位表用的单室平衡容器4只,供汽包保护用的进口弹簧安全阀3只,此外还有连续排污、事故放水、自用蒸汽、加药和压力表等附件。锅筒上还设有上、下壁温测点7个。
6.3.2锅筒内部设备
锅筒内部设备(见图3)采用单段蒸发系统,一次分离元件为Φ315的切向导流式(立式)旋风分离器,共108只,二次分离元件为立式百叶窗分离器,共104只,沿锅筒筒体中心线分前、后两列,对称布置;立式百叶窗分离器与水平呈5°鸟翼状倾斜,少量分离出来的水自中间腹底部流入疏水管引向水空间,锅筒顶部设有均汽孔板。锅筒内下半部采用内夹套结构,使省煤器来的给水和炉水与锅筒内壁隔开,为了避免夹套内水层停滞过冷,引入锅筒前半部与后半部导汽管的产汽率设计为0.35:0.65,使夹套内的汽水混合物在锅筒前后产生压差,迫使汽水混合物自炉后向炉前流动,这样使锅筒筒体上、下壁温接近一致。
锅筒正常水位在其中心线以下100mm处,允许水位波动±50mm。锅筒正常连续排污率为B-MCR的0.5%。
东锅300MW锅炉说明书 - 图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