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M-SM 共 45页第 6页 1. 技术参数和设计条件1.1 型号
锅炉型号为DG1036/18.2-Ⅱ4
1.2 型式
锅炉为亚临界参数、四角切圆燃烧方式、自然循环汽包炉。单炉膛п型露天布置,燃用烟煤,一次再热,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架、全悬吊结构,炉顶带金属防雨罩。
1.3 参数
1.3.1 过热蒸汽
蒸发量 出口压力 出口温度
BMCR工况 ECR 工况 1036t/h 17.4MPa(g) 540℃ 854.5t/h 3.82/3.647MPa(g) 326/540℃
946.4t/h 17.4MPa(g) 540℃
785.3t/h 3.59/3.43MPa(g) 316/540℃
1.3.2 再热蒸汽
流量 进/出口压力 进/出口温度
1.3.3 给水温度 1.3.4 空气预热器
进口空气温度 出口空气温度
(一次风/二次风)
280℃ 275 ℃ 20℃ 320℃/331℃
20℃ 320℃/330℃
1.4 燃料特性 1.4.1 煤种
1.4.2 收到基低位发热值
设计煤种 校核煤种
符号 单位 Qnet.ar
KJ/Kg
21870
20070
1.4.3 工业分析
空气干燥基水份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
收到基水份
(重量%) M ad Vdaf Mar
% % %
1.43 21.29 9.26
1.27 18.11 7.18
52M-SM 共 45页第 7页 收到基灰份 Aar % 24.62 29.21 1.4.4 收到基元素分析(重量%)
收到基碳 收到基氢 收到基氧 收到基氮 收到基硫
1.4.5 哈氏可磨系数 1.4.6 灰熔点
灰变形温度 灰软化温度 灰熔化温度
1.4.7 干燥基灰分析 二氧化硅 三氧化二铝 三氧化二铁 氧化钙 二氧化钛 氧化钠 氧化钾 氧化镁 二氧化硫
1.5 点火及助燃用油
油种
运动粘度(20℃) 灰份 含硫量 闭口闪点 凝固点
Car % Har % Oar % Nar % Sar % KHGI DT ℃ ST ℃ FT
℃
(重量
%) SiO2 % Al2O3 % Fe2O3 % CaO % TiO2 % Na2O % K2O % MgO % SO2
%
0~10号轻柴油 3.0~8.0 厘沱 <0.025% <0.2% ≮65℃ <0℃
55.45 55.41 3.56 3.12 5.88 3.43 0.42 0.70 0.81 0.95 74 62 1350 1350 1400 1400 1500
1500
52.18 53.20 31.63 32.18 4.38 3.74 3.94 2.96 1.27 1.25 0.35 0.33 1.34 1.92 0.91 0.88 3.02
3.28
52M-SM 共 45页第 8页 低位发热值Qnet.ar 机械杂质
1.6 气象特征与环境条件
(1)气压(hPa) 多年平均气压 (2)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 多年极端最高气温 多年极端最低气温 多年最热月平均气温 多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 (3)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多年最小相对湿度 (4)降水量(mm) 多年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年最大降水量 多年年最小降水量 多年最大月降水量 多年最大一日降水量 (5)日照(h) 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 多年最多日照时数 多年日照百分率 (6)风速(m/s) 多年平均风速
多年最大(定时)风速 (7)天气日数(天) 多年年平均雷暴日数: 多年年最多雷暴日数:
41030~41870KJ/Kg 无 1015.8 14.9 39.1 -17.7 28(7月) 36.5 79 9 1046 1645 534 638 278 2126 2508 48% 2.7 25 33.2 51
52M-SM 共 45页第 9页 多年最大积雪深度 (8)风向 全年主导风向NE 夏季主导风向SE 冬季主导风向NE
360mm 9% 11% 11%
Ⅱ类 8.5~16m 7度
1.7 厂区工程地质
场地类别
厂房标高(废黄河高层系)
1.8 地震基本烈度 1.9 汽水品质
应符合GB/T12145—1999《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
1.10 调温方式
过热蒸汽采用喷水减温,再热蒸汽以摆动燃烧器喷口为主,并辅以喷水微调。在低负荷时可适当增加锅炉送风量。
1.11 制粉系统
锅炉采用五台中速磨煤机(其中四台运行,一台备用),磨煤机为HP843型,冷一次风机、正压直吹式送粉系统。
1.12 燃烧方式
四角布置,切圆燃烧。燃烧器喷口可以分组摆动,一次风喷口最大摆动 ±30°,顶二次风喷口最大可摆动 ±15°。采用水平浓淡燃烧器 。
1.13 排渣方式
炉膛下方固态排渣,采用湿式水封除渣装置。
1.14 负荷特性
锅炉带基本负荷,并具有变负荷调峰能力。
1.15 运行方式
锅炉随汽轮机运行方式可采用定压运行,也可采用定—滑—定方式运行。
1.16 通风系统
锅炉采用平衡通风。
2. 锅炉主要界限尺寸
52M-SM 共 45页第 10页 名 称 锅炉深度(Z1~Z6) (Z1~Z6后桁架柱) 锅炉宽度(外侧柱Z1W~Z1W反) (内侧柱Z1~Z1反) (尾部内侧柱Z5~Z5反) 炉膛宽度 炉膛深度 锅筒顶梁标高 炉顶大板梁标高 炉顶大包标高 锅筒中心线标高 过热器出口集箱标高 过热器出口导管(与设计院管道接口)标高 再热器出口集箱标高 再热器出口导管(与设计院管道接口)标高 壁式再热器进口集箱标高 省煤器进口集箱标高 水平烟道深 尾部竖井深 锅炉顶棚管标高 水冷壁下集箱标高 单 位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数 据 39200 42700 34000 20000 27000 13335 12829 73470 72400 67900 65000 64500 67000 64500 67000 41700 32000 7000 10530 61000 6500 3. 锅炉受热面结构数据和热力特性3.1 锅炉性能计算值(设计煤种)
项 目 锅 过热蒸汽流量 过热蒸汽出口压力(表压) 炉 过热蒸汽出口温度 t/h MPa(g) ℃ 单 位
负 荷 定 压 运 行 B—MCR 1036 17.4 540 854.5 3.82/3.64 326/540 280 18.77 11.0 2.8 ECR 946.4 17.4 540 785.3 3.59/3.43 316/540 275 18.5 17.0 4.2 再热蒸汽流量 t/h 参 再热蒸汽进/出口压力(表压) MPa(g) ℃ 再热蒸汽进/出口温度 数 给水温度 锅筒工作压力(表压) 过热器一级减温器喷水量 过热器二级减温器喷水量 ℃ MPa(g) t/h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