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学习(一)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
目的:诊断、交流、提高、反思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的专业品性: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三、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1.步骤一:课堂观察前准备:明确观察目的,构建观察框架,选定观察视角
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次数等。其次,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中心或焦点。 再次,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
2.步骤二:课堂观察:利用观察量表等进行课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 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
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 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
通过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观察者记录那些所观察行为的模式,大致包括行为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一些关于观察对象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包括一些音像资料。
3.步骤三:课堂观察后的工作:分析和研究观察结果,提出意见或建议,形成课堂观察课例 通过课堂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只是为了证明、填补或构建某种理论,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改善实践。
? 华东师大崔允漷课堂观察基本步骤 ? 第一步:10-15分钟的课前会议。执教者说课,与观察者商讨,落实本次教研活动观察点,并对观察者进行分工。 ? 第二步:40-45分钟的课中观察。执教者实施课堂教学。观察者按观察点将分配到的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记录。 ? 第三步:不少于30分钟的课后会议。执教者课后反思:目标达成情况、行为有效性、有无偏离教案(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观察者反馈:观察者报告观察结果,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从每一个观察角度出发,进行说明,作出分析结论,并提出整改建议;总结反思,形成书面材料(课堂观察课例)。
(二)课堂观察框架维度
? 华东师大崔允漷课堂观察框架四维度
? ? ? ?
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视点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 观察点举例 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 怎样准备的(知道/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 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多长时间? 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 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自主学习的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多少人? 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 课后抽查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那些问题? 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教学:关注教师怎么教?教得怎样?是否有效? 课程性质:教和学内容是什么?学科特点和本质? 课堂文化:关注课堂整体感受,互动、对话与交流。
准备 倾听 互动 自主 达成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 教学环节是这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 有哪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是否适当?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 侯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 呈现哪些非语言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 环节 呈示 对话 指导 机智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视角 观察点举例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课堂有无新生成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 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哪些策略(增/删/换/合/立)? 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及逻辑关系? 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 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怎样的情境?结果怎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 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怎样利用? 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 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