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一)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条形码 准确粘贴在条形码
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如需改动,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当然, 《太玄经》 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 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 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 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 春纪》称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 于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 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 容。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 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
,该书旧
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 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 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 会发现 :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 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感恩。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 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
《吕氏春秋?本生》说
:“天子之动也,以全
1
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上古 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 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 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 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 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 都是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 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
: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
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 义。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差》注文中的“春节” 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 初一,而是节气
“立春”。
B. 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这与当时 的社会经济状况密
切相关。
C. 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 的流行,在民间扎
下了根。
D. 天子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则 是人类的衣食父
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列举《孟春纪》 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 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 制定历法, 举行“籍田” 典礼等活
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
B. 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 ,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 意在证明从汉代
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
C. 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 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 指出春节礼俗蕴 含着“感恩”的
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 文章重点从“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对“春 节”这一节日进行了阐
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A. 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有 特殊的现实意义。 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 田”仪式则逐渐消
亡。
C. 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 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 在今天依然发 挥着相同的作
用。
D. 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 神却是客观存在
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 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
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 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 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 的活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乡村旅游》 ,有删减) 材料二:
尤其是在 20 世纪 90
2017 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6%;营业总收入超 7400亿
2012-2015
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 16.2%。数据显示, 我国乡村旅游旅游人数占国内游客比重在历经 年的快速增长后, 2016-2017 年保持平稳增长。而乡村旅游收入比重更是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过夜渺客费然《力人次〉 T-尙比帘长
材料三:
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村融合构建新消费增长极成为趋势。目前景区存在的几个普 遍现象:产品结构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由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淡旺季 明显、夜间游览产品不足;景区的消费主要停留在白天,夜间产品仍然十分不足,许多景区留不住 游客过夜;随着门票价格的政策性下调,景区必须彻底打破门票经济的依赖度,需构建新的消费增 长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