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1 周次 计划课2 时 本课课课型 新授 班级 时 1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知识与技能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和学法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4、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1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教 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新课探究】 学 一、介绍文章的背景 1.作者简介 过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1962年获物理学博 士学位。1964—196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9年后任麻省理工学院程 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释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格:推究;致:获得;“格物致知”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3.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 2

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 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 ⑶请学生朗读课文; 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丁肇中(zhào) 瞭望(liào) 授予(yǔ) 儒(rú)家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恰当(dàng) 2.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荣幸:光荣而幸运。 授予:给与(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3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领悟:领会。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土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抽象: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变:突然、急剧的变动。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一层(6—10)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第二层(11.12)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学术的进展的。 4

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①齐读第一部分。明确大意。 第一部分,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这一部分介绍发表演说的原因,并告诉听众,自己演讲的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③“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意思在释题中已说。 2.分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明确大意。 第二部分(第2~5段),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部分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5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1周次计划课2时本课课课型新授班级时1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情感、态度、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和学法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o83k1510r6tzp834d3b207lq1bbd101ei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