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技术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 我国陆上大部分油田开发主要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并且大多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目前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储量要在高含水期采出,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分析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与规律,提出了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调整方法,对此类油田开发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好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调整方法

中图分类号:te133+.2 文献标识码:te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040 -01 一、引言

随着石油消耗的增加及储量的减少,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成为了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综合采用各种高新技术的大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始终。世界石油工业发展至今,许多油田已经进入后期开采阶段,而地下可采储量仍然很大,所以为了提高原油的最终采收率,世界各国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与方法。在油气开发策略上,我国大多数油田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注水开发的油田己经进入高含水阶段。据统计,我国油井生产平均含水己达80%以上,但仅采出可采储量的2/3左右,因此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将是我国重要的油田开发阶段。高含水期与中低含水期的开发规律不同。在注水开发后期,随着水的长期冲刷,储层参数发生改变,随着水驱采出的水量越来越多,各层水淹不均匀,高渗层严重水淹,并且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水相渗透率的增

长幅度变小,注入水无效循环,耗水量增大,注入水的利用率大大降低,流压增大;低渗储层出油状况较差,动用程度较低,水在高渗透层形成优势通道,导致低渗层的波及体积较小,受到高渗储层的影响很可能不出油甚至出现“倒灌”现象。因此研究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 1.剩余油分布规律

垂直方向。首先,层间剩余油分布。层间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在垂向上,由于各个小层之间存在非均质性,导致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层间干扰和单层突进现象。从而导致均质性较好、物性好的小层水淹早,采收程度高,而剩余油分布在非均质性较强、物性较差的小层内富集。其次,层内剩余油分布。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韵律的影响。尤其是渗透率下高上低的正韵律油层。在注水过程中,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的下部并沿着高渗带快速突进。与此同时重力作用又不断使进入上部的水下沉,更加剧了下部油层水洗强度,这就使得油层上部可以赋存剩余油。

平面剩余油分布。第一,正向微构造剩余油。微构造是指在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细微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正向微构造主要是指小的高点、小鼻状构造和小的构造阶地等。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密度的差异,在正向微构造中赋存的油气,很少被波及。因此该部位成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的主要部位之一。第二,砂岩边部剩余油在砂体边部,一般储层物性相对较差,砂体的中部,孔渗性较好,难以赋存剩余油。在油田投入开发早期,由于受当时工艺条件的限制,边部油井产能较低,因此采出程度较低。进入油田开发后期,高渗透油层已水淹,剩余油相对赋存于砂体边部的低渗透区域。第三,小断层附近剩余油,地层内部较大的封闭性断层,往往作为油藏的边界,控制着油藏的规模、油水分布等。大断层边部往往衍生一系列的小断层,虽然小断层不能将油藏有效地分离隔裂开来,却会在局部区域影响甚至阻挡流体的流动,导致原油局部富集。小断层对油藏的这种分割作用,使剩余油形成富集区。 2.控制因素

第一,地质因素。沉积条件决定了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征、沉积层理类型,同时也控制了砂岩的空间分布、沉积微相展布、储层的非均质性[29-31]、薄夹层分布等等地质因素。其中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微相和小断层是影响剩余油的根本因素。另外,由于后期的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裂缝、不整合面能够对油水运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第二,开发因素。特高含水期动态注采对应关系、波及系数是影响水淹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但在不同的开发单元影响程度不同;另外由于防砂工艺、生产压差、窜层窜槽及射孔等开发工程因素以及由于钻井设计、注采井网造成的油砂体边界、形态发生变化等对储层的再认识方面都

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技术

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技术研究[摘要]:我国陆上大部分油田开发主要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并且大多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目前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储量要在高含水期采出,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分析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与规律,提出了高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o23341lz64g4gh0l1b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