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分析】(1)C对于年龄有相应的称呼错误。“及笄”是古代女子满15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2)C对传统文化知识表述错误。《曹刿论战》选自《左转》。《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故答案为:⑴C;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8.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活动中某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耳顺 ②垂髫 ③而立 ④不惑 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古诗获报酬。汤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某杂志登载了,稿费按每字5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请你核算一下他能获得多少稿费,用大写数字写出金额总数。
汤姆的稿费金额总数是:________。
(3)读经书长知识。汤姆想读“四书五经”,因没有借书证,今天就写借据向高凉图书馆借出“四书五经”中的四本来阅读一个月,但借据不够完整,请你帮他补充。
借据
我从高凉图书馆借《中庸》《论语》《________》《________》四本书。借期为一个月。
借书人:汤姆
①请从“四书五经”里面再选另外两部补写上去。 ②借据的格式不完整,请指出并改正过来。 ________
【答案】 (1)①;④;③;② (2)贰佰圆整
(3)孟子;大学;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解析】【分析】(1)①六十而耳顺;②垂髫指小孩 ;③而立是三十岁;④四十而不惑。故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列应为:① ④ ③ ②。
(2)五言律诗每首八句话,每句话八个字,共四十个字,每个字5元,共200元,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用大写数字书写总额度为: 贰佰圆整。注意“佰”不要写成“百”。 (3)①四书包括《中庸》《论语》《孟子》《大学》 这张借据没有写日期,应在在借书
人下方写上借书的时间:“×年×月×日”。 故答案为:⑴① ④ ③ ② ⑵ 贰佰圆整
⑶孟子 大学 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及字形的积累。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修改应用文的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考试时经常涉及,要想做好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
19.请你参与到“走近屈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来。 (1)【讲故事,析对联】
从前有个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文人流落到湘江之滨,联想起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忠君爱国,却屡遭昏君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流放的不幸遭遇,便撰写了一副对联: ①“三闾大夫”指________。
②请你从这副对联的字形上分析其特点。 ________
(2)【思传统,话屈原】
我国法定的四大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是纪念屈原的?人们为此举行了哪些活动? (3)把下面屈原的名句补充完整,并写出你所了解的屈原的其他作品。
(4)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及你了解的屈原的主要事迹,谈谈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1)屈原;示例:上联各个字的偏旁均是“三点水”,下联各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了解的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
(4)示例: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解析】【分析】(1)“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根据“ 从前有个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文人流落到湘江之滨,联想起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忠君爱国,却屡遭昏君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流放的不幸遭遇 ”可知“三闾大夫”指屈原。可以看出上联“泪滴湘江流满海”各个字的偏旁均是“三点水”,下联“嗟叹嚎啕哽咽喉”各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据此答题即可。
(3)根据平时对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4)早年屈原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其后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据此分析屈原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故答案为:⑴1、屈原;2、示例:上联各个字的偏旁均是“三点水”,下联各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⑵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⑶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了解的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
⑷ 示例: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及分析对联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平时要从词语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对词语进行记忆和理解。此题分析对联特点要从字形着手。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⑶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⑷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积累。积累历史人物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任务,要积累历史人物的事迹、作品、精神品质等。
2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答案】 D
【解析】【分析】D“宋濂,宋代文学家”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宋濂是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