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充盈人生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一段宝贵的时间,使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其实算不上是论坛,也不敢叫作讲座,只是和老师们交流一下读书这个话题。心里还是诚惶诚恐,惴惴不安,遵命行事,不揣冒昧,作个开场白吧。我讲错了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年人均阅读量,我国为0.7本,而新加坡为8.3本,法国为11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前苏联为55本,最多的是犹太人,为64本。因酷爱阅读,犹太人亡而又兴;酷爱阅读的国度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盛产诺贝尔奖得主。而恰恰是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犹太人家庭总是要孩子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房子被烧光,财产被抢光时,你带什么东西逃跑?”对回答不出的孩子,母亲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犹太人特别爱书。
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这种仪式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古代犹太人的墓地常放有书,因为“夜晚,死者会出来看书的”。他们还有一个传统: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放在床尾是对书的不敬。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反犹太人的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人类精神延续主要因为书。
从广义上说,教师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别称也就是读书人,因此,每一位教师对读书都应该不陌生,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和心得。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事业,职业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离不开读书。
但是,目前教师读书的状况并不乐观。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市有三成以上的教师除教材和教参之外几乎不再读什么书。北京海淀区教科所对区内的80多所中小学的1011名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用来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堪忧,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而教师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6.69本,48%的老师每年读书量不足4本,读书量最少的甚至为0本。
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大都市尚且如此,全国教师的读书现状可以想见,我们这里呢,没有调查,不敢妄下结论。但由此看来,我们今天谈论的这个话题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说起读书,我只是爱好,实在无经验可谈,承蒙学校领导错爱,在此我谈一下教师读书方面的问题,仅供老师们参考。
一、教师读书的作用
有人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优劣、综合素质的高低、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书籍的陶冶和读书的多寡。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意思就是说: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
1
给人的感觉很差劲。这句话着重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先生针对读书之于教师意义,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可以提升人的品位、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无论怎样化妆和打扮都无法改变老去的事实,唯有读书能让人永远不老,能使生命之树常青。可以说,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剂。”这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长期的读书积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写下许许多多的心得,这里有她曾说过的一段话,非常有意思,豪爽幽默中,透露着读书带给她的欢欣。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就读书来说,我不敢称自己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但我爱读书。我不敢说自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因为我底气不够。不过,我真的知道,读书太好了!人,要想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你穿再贵的衣服,买再高档的化妆品,仅仅都是外在的修饰,经过岁月的打磨,还是会像电影《手机》里说的那样“产生审美疲劳”。一句话,要想保持内在的魅力,读书就是最高档的“身心保健品”。一个人读书读多了,内心那个丰富呀!感觉社会、人生、周遭一切的时候,你的心境就不一样,看书看多了,我觉得人生怎么这么有意思、这么多姿多彩!跟着作者和主人公痛苦的时候,我哭过了,化作了一次沉甸甸的人生经历,有时还觉得:太好了,我刚才又排毒了。看书看多了,你觉得自己不止活过一回,而是和书中的男男女女一起,活了上百回、上千回,获得生命的厚度和审美的愉悦,人生多带劲儿啊!我常想:巩利和冰心都 75岁的时候,谁漂亮?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读书滋润了我的内心,精神世界变得丰富了,人就舒展了,神经也展开了。有的老师每天皱着眉头,有的老师脸上乌云密布,孩子怎么可能星光灿烂呢?其实,精神的状态对生理有直接的影响。内心健康丰富的人,心灵就舒展,甚至眉毛、眼睛都可舒展开来,脸上也就写满了阳光,还不长疙瘩,因为毒都排出去了。”(窦桂梅)她还送给我们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确实,不学习,不思考,不实践,就会落后,被时代淘汰。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特别看重读书、读书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读书模式,他说: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辈子就很苍白、很寂寞。寂寞苍白,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丰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的倡导者。每天读书的老师,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书卷气,那种书卷气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种老师都不用说话,你的存在就有价值。所以,老师应该率先把读书的使命担当起来,可以理直气壮地讲,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变成精神上的百万富翁。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今天的学校教育面临着粗俗文化的包围,外部环境对教育有着太多的干扰,“面对这种干扰,我的态度是?坚守??抗争?。”
如何坚守、抗争?这位76岁高龄的特级教师的答案是“读书”:“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是把你的生命、你的智慧同青少年的成长捆绑在了一起。人是要有脊梁骨的,教师是要有师魂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奋斗不息。奋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育人先育己,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提升自己要有养料,要读书!”
我认为,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应对职业上的挑战。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无论你的第一学历是中师、大专,还是本科,当你走
2
上讲台时,你在师范院校里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教师满足于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活,这明显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要指望凭一张过时的旧船票登上今日的客船。从职业特点来看,教师最应该成为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教师怎样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步伐?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把读书学习做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使听课的领导与同行入了迷,以至忘了记听课记录。课后,一位邻校的老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而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这位教师的答案的内涵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解读说:“这种准备空间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不合时宜。对教师而言,一桶水的量太少了,何况桶水易腐?教师应该是江河,而学生则是海洋。江河长流才能成就海洋之大。一支军队要保持在现代战争中的竞争实力,需要不断更新武器装备,而一支教师队伍要在新课改中决战决胜,也要更新知识。知识如何更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如果不及时更新,也会很快被时代所淘汰。我建议把这个说法改为: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做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只有当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他全部知识的冰山一角时,他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他的课堂才显现出一种广博的美和深刻的美。这样的课堂才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折服甚至崇拜。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敬服、崇拜你时,你的教学质量想不高都是不可能的。
二、点亮学生阅读的那盏灯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我一直认为,你要想把学生和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本人不爱读书家里也没有几本像样的藏书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和孩子。即使出现例外,也不必窃喜,因为那与你没什么关系。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说过:书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特别重视图书建设,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为学校图书馆添置新图书,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教学楼的每个楼层、每间教室甚至每个楼道都陈列着图书,学生想读书随手可得。
我们的许多学校与世界著名的帕夫雷什中学相比,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可是有一点却远远不如帕夫雷什中学,那就是对读书的重视。一所条件并不好的乡村学校,为什么名扬四海?为什么诞生了世界级的教育大师?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因为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他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
阅读的喜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心灵的体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对阅读的爱好。没有个人心灵体验的读书,就是没有灵魂的读书。现在有的教师自己不爱读书,课堂上讲一些假话、套话,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变得麻木不仁了,哪里还有感动可言。教师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有智慧、能感动的人,当教
3
师将自己读书的喜悦、读书的体验、读书的收获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时,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
读书,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教师要点亮学生心中阅读的那盏灯,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导师,自己就先得读书。唯有如此,教师的世界才会更加辽阔,教师的生命才会更有活力。有了教师的榜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阅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能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在这方面,全国模范教师、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姚嗣芳,可以说是一个代表,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姚嗣芳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她认为课外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及早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姚老师在学生刚学完拼音之后,就向学生推荐简单的注音读物,并以各种激励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她在班级里营造出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教室墙壁上的读书专栏有好书推荐、读书心得、读书卡等内容,还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班级图书角。
姚嗣芳老师还组织了一个又一个完整的读书活动系统,把学生的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益。她还经常在班级中开展评选“阅读小状元”这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通过举办课外读物跳蚤市场,引导学生交换课外读物,促进资源交流。
北京大学附中刘丽燕老师作了一个尝试,力图唤起学生内在的读书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年初寒假时,我们给全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在假期读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写成读书报告。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动员布置。第二步:写读书报告。第三步:交流宣讲展示。第四步:出作品集。这个读书活动在同学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读书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感觉到自我的价值,觉得读书有种内在的价值与乐趣,而不是外在的功利与利益。写“读书报告”使学生很感兴趣,不像完成其他作业那么痛苦,特别希望把自己阅读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这次活动让学生有自我展现的机会。他们在选择、阅读、思考、设计、讲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给了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这个假期读书活动使学生的读书热情日益高涨,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他们还期待着全年级的进一步交流,更希望在暑假的“读书报告”写作中一展风采。教师读书应该推动学生的阅读。
三、教师读书是为了增加阅历,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当教师的大概都有这样一种体验,从教几年后,再和从事其他职业的同学、朋友相聚,别人谈笑风生应付裕如,自己却无话可说显得郁郁寡欢。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念书时他们不如我,现在却都比我强。我是不是变傻了?答案是肯定的。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要想变得聪明就要不断地接触比自己聪明的人,每天学一点,日久天长就变得聪明了。而教师这个职业注定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在学识和见识上我们不要指望学到什么。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我们还有某种自信,走人社会面对成人世界我们就显得有些弱势。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尽可能高的学历,还要有尽可能多的阅历。增加阅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职业特点的限制,“行万里路”不太现实,但是“读万卷书”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实,读书也是认识社会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任何人都只能经历一种人生,你选择了这样,就不可能拥有那样。读书却能弥补这种缺憾;在书中我们能体验形形色色的人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思想。经
4
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一流的思维、顶尖的智慧。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经典,向高人学习,和大师对话,何愁不变得聪明起来?
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比如读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我们从中充分感受到了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空洞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因此说,从读书中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让我们领悟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书让我们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郁达夫的颓废、张爱玲的华丽、鲁迅的激愤、沈从文的恬淡、林语堂的幽默。
我很欣赏毕淑敏说过的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让我深悟“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着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及对教育现象的独到剖析让我们深受启迪。读书的时候,徜徉在文化的涟漪里,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原了和煦平静的本我世界,哲人的思想洗涤着我的灵魂,使我们的生命一次次向前拓展,使我们的教育技巧不断丰富,使我们和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密。
四、教师读书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过去我们几乎不讲教师的“个人发展”,对教师的“个人幸福”更是绝口不提。好像一讲一提,教师这个职业就不神圣了,就不再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了。当教师首先要弄明白“我是谁”这个最古老的命题。关于教师是什么,曾经有许多“经典”的说法,如: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等,这些比喻从不同侧面阐释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但也无一例外地把教师定位成一个悲剧角色。按照传统的观点,教师只能讲奉献,教师的成就只能通过学生来体现,教师的幸福只能仰仗学生赐予。明白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提了那么多年的“尊师重教”,一流人才还是很少有人愿意当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假如,一个职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有汗水没有欢笑,那么,在把自己推向神坛的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祭坛。相比之下,我更赞同朱永新先生的说法。他说:“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摘掉教师头上虚无缥缈的光环,把教师还原成一个人,并没有降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要达到上述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
提倡教师追求个人发展、个人幸福和传统的办学目标并不矛盾。一所学校的成功应该包括三个层面:教师成功、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教师成功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和学生成才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学校的繁荣和发展。一个有成就感的教师才会是一个幸福的教师。有幸福感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