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创造。又称“大文化”。狭义的文化: 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总和,包括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等内容。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又称“小文化 四层说:(1)物态文化:物质文化,属实体文化。(2)制度文化。(3)行为文化。(4)心态文化。

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 1.民族性群体性。 2.地域性。 3.时代性—历史承传性和现实变异性。 4.同一性。

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成长的基本地理、经济及政治环境。 (1).中国地理特点: 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地势西高东低; 季风气候显著,各地干湿冷暖差别悬殊。

(2).经济条件:农业经济是社会的主体经济,农业文化成为文化的主要形态。农业文明长期延续,保证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3)、政治条件:宗法制度长盛不衰,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1840年以前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艺术、习俗、制度、科技等。 “国学” 4.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基本特征。

类型三观点:按地理环境——河谷型文化 按生产方式——农业文化 按哲学思想——伦理政治类型

特质 : 以忠、孝为是非标准 以惩恶扬善为宗旨 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 (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以人为本(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天人和谐(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5)、重人文教化

1.中国哲学起源于哪些学说?

2.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探讨哪些问题?

基本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 具体:(一)、宇宙观(二)、世界本原问题(三)、天人关系——天道观(四)、人生境界问题(五)、名实关系——名实观(六)、形神关系 (七)、知行关系(八)、动静关系 (九)、古今关系

3.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天人之辩、知行关系、形神关系等这三大问题有过哪些观点?

天人之辩 :A、天人关系:①天人感应②天道自然 ③天人合一B、人对天的态度: 尊天 顺天 胜天 参天

知行之辨:先后关系——“知先行后”或“行先知后”;难易关系——“知易行难”或“知难行易”;对待态度——“知重于行”或“行重于知”。 形神之辨:形神一元论、形神二元论 4.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 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重视现实的人生,着眼人际关系的处理——人生哲学。 2.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但具有包容性,允许多种宗教存在,但宗教神学始终都没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以伦理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5.知行统一的认识论。

6.关注现实政治,重经学。

5.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先秦儒学:①孔子“则天说”:天是主宰与人格神,人事顺从天命。但继承西周“德配天命”,“仁”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②子思和孟子 “助天说”:开义理之天先河。“诚者,天之道也”,“尽心、知性、知天”。天:人类道德的终极根源。 ③荀子的“制天说”:天——自然之天。

宋明理学: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二程理学思想:建立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世界的本体。

6.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涵义:元素 能量 德行(五行heng) 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7.什么是阴阳学说?其基本内容有哪几方面? 阴阳观念起源于《周易》。“阴阳”说从时间上追溯宇宙万物之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早期阴阳代表自然现象。 最初的含义是指阳光的向背而言。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8.儒家哲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怎样看待儒家的人性论?怎样理解儒家的社会本位主义道德思想?

1.天道观方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儒家自然哲学的核心。天——义理之天与自然之天 2.人性论: 贬恶扬善是儒家人性论基本理论特征。基调是人性善,主张三点:(1)、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2)、人人都应该成为圣人;(3)、每一个人在努力成为圣人时,都自然会“帮助别人”也走向正途。

3.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伦理教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家国同构)是儒家哲学社会本位主义的集中体现。 4.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重道德实践。 9.《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指哪些?

三纲:明德、亲民、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道家哲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道”是万物之本源,“道”是宇宙和自然社会发生、发展的本原和规律。 (2)“贵柔”为特色辨证法(3)无为主义政治哲学(4)逍遥自适的人生观

11.法家哲学的理论基础。

(1)历史进化观(2)自然观:“道理相应”(3)“各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性恶论 (4)认识论:反对“前识”,提出“因参验而审言辞”

1.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1.上古时期伦理思想的萌芽: 周代开启了中国文化“德治”传统的历史先河: 注重“以德配天”、“敬德自励”

2.春秋战国时期伦理思想的发展

儒家: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德性伦理学” 法家:以“礼”(法)为最高道德准则。极端化伦理 墨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普世性伦理 道家: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道德虚无 名家:以“辨”为最高道德准则。

3、秦汉以后: 西汉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思想。魏晋玄学(又称新道家):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明清时中国伦理思想的全面反思:“保国”和“保天下”

2.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伦理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的设计。不是一种内在的规范,以追求人的道德自觉(自律)为最高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1)、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2)、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3)、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

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如: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4.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人性善恶之争。

1、性善论:孟子。突出人之先天因素,即本体。 2、性恶论:荀子。化性起伪——强调后天工夫 3、性无善恶论:告子、庄子 道家认为“人性自然” 4、性有善有恶论:王充

5. 儒家、墨家、道家的成人之道。

1.儒家:“仁义”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 2.墨家:“兼爱”的理想人格

3.道家;“无为”的理想人格——隐士人格 6.“仁”德的基本内涵。 仁:全德。

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仁”内容:爱人(对他人)、克己复礼(对己) 孝悌—为仁之本 忠恕—为仁之方

思考题:

1.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1.不发达性。①宗教观念淡漠。②未出现过大规模宗教战争与宗教极端主义。③宗教与社会政治关系上,宗教没有发展成为国教,宗教地位低于政治,教权从属于政权、皇权。

2.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与兼容性。3.信仰的民族性4.实用性5.民间鬼神信仰流行

2.中国原始宗教的特点与形式。

特点:①宗教观念朴素,崇拜对象直观。②崇拜内容与中国大陆文明及先民经济活动有关。 ③信仰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④原始宗教有增强团结、增加斗争勇气作用。 ⑤祖先崇拜在中国原始宗教占有核心地位,是维护当时社会秩序有力工具。 ⑥没有欺骗意义。

中国原始宗教的形式①:自然崇拜:日、月、山、河、海等 ② 动植物图腾崇拜:虎、熊、龙、凤、马、蛇 ③ 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形式 ④祖先崇拜 ⑤ 灵魂崇拜 ⑥ 英雄崇拜

3.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与中国的道士方术结合。

魏晋:佛教始则依附于玄学——“格义”阶段 隋唐佛教宗派:——佛教发展之“教门”阶段 隋唐至宋——佛教发展之“宗门”阶段 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禅宗

?

4.佛教教义。缘起论所包含的思想。

教义:最根本思想: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1.四谛说 2.缘起论──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十二因缘说、三世两重因果论或轮回思想)3.“三法印”

缘起论:第一,无造物主。 “诸法因缘生”,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主宰。第二,无常。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相互依存,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都表现为刹那生灭的。无常分为:①众生无常。②世界无常。③诸念无常。

第三,无我。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故不会有一个独立的、实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即灵魂)存在。

第四,因果相续。佛教认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既是生灭无常的,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道理一样。

5.道教思想的来源。

① 鬼魂崇拜 ② 神仙说与方术③ 道家学说 ④ 阴阳家思 ⑤ 古代医术与体育知识

6.道教教义与基本思想。 ①天人相应——理论基础。 天地人——元气——守一 ②平等思想。

“人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也”。人皆可成仙。 ③主张教化世人与申时济世。

“羽化升仙”方法有伦理道德与方术两方面要求。

④主张返璞归真,崇尚无为、清静、自然。道教理想重点在现世,引导人走向本心清明。

1.古代社会重视教育的表现。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荀子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立,“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中国传统教育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多轨化教育系统 (一)、学校教育(二)、书院教育(三)、家庭教育(四)、清代的学塾教育

3.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即大教育观。

把教育视为治好国家,国家富强,教化百姓的重要措施。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不论性善论、性恶论,都主张教育的必要。主张通过教育改变恶性, 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即教育内在观。1)、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的重要性。(2)、德育教育及其实践——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为德育服务。

4.书院教学的特色。

①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②教学实行“开放”政策。

学习可不受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

③建立“会讲”制度。不同学派学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体现一定(争鸣)精神。

论述题:

1、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优劣及现实意义。

1.做人诚实、无私、自我完善、尊重他人、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等伦理定位。 2.社会关怀:倡导同情、宽恕、秩序和公正。己欲立而立人。 3.爱国主义教育。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4.尊师重道。 5.教无类。

2、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及现实启示意义 ①将德育放在首位。 ②注重修身。

③教育目标:培养“文质彬彬”君子。君子品格两方面:对己能“修己”,对人能“安人”、“安百姓”。 ④学而优则仕。⑤教育态度、对象、方法: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述题:

1.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述题:

1.传统伦理道德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①社会平等思想,“人皆可以为尧舜”;②对所有人道德制约——社会调节功能; ③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④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 2.传统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 ①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

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理论之源。如:重群体轻个人

③对国民性格影响。导致国民的因循守旧、保守落后性格,国人权利意识淡漠、忍耐不争(顺民)人格特质。

2.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迪。

3.如何理解“百善孝为先”?传统“孝”文化内涵有哪些?“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

孝文化内涵:①珍惜生命。②善事父母:物质奉养和精神奉养。即敬亲养亲 “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 。③尊祖敬宗。“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④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

意义: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行孝提供条件。

论述题:

1.佛教、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2.佛教与现代人生。 3. 道教与现代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文化的特征有哪些?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创造。又称“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总和,包括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等内容。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又称“小文化四层说:(1)物态文化:物质文化,属实体文化。(2)制度文化。(3)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nnwh6al9e6o2vt5kyb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