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 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 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 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 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这段文字中 “有颜色的力量 ”指的是【 C 】。 A .道德水准 B?兴趣爱好 C.价值取向 D?研究态度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答案解析】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 “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 ”是客观的态度, 与之对应的 “有颜色 ”即表示主观。 “道德水准 ”和“研究态度 ”只是主观的表象,排除选项 A、 D; “兴趣爱好 ”与“价值取向 ”相比,后者对人的发 展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由原文 值取向 ”,选 C。
2. 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 实际上, ———— ,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 “作者形象 ”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 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C】。 A?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 ?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 ?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
作者形象”
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 ……也决定……”可知,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价
D ?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答案解析】:横线后提到了 “作者形象 ”和“作家的自画像 ”,可知在前文也应出现这两个概念。而前文只出 现了“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 ”即“自画像”,未涉及“作者形象”,故横线处应填入与 “作者形象”相关的内容, 故可以判断 C 项正确。
3 ?几千年前,在非洲湿热的原始森林里,土著居民围着火堆,跟随各种复杂节奏自由而热烈地边舞边唱。 这种歌声,也许在某些 “文明人 ”眼里算不上音乐。然而,这样的声音却是最原始的,是在恶劣环境里顽强 的本能所发出的生命之音。 如果说布鲁斯音乐是很多音乐的根源, 那么, 上面所说的便是这个根源的根源。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是【 B】。
A?自然环境与音乐风格的关系 B?布鲁斯音乐与土著音乐的源流关系 C?土著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D ?人类本能在原始音乐中的表现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的要点。
【答案解析】: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土著音乐是布鲁斯音乐的根源,因此下文应该讲述两者的源流关系。故 本题选择 B。 4 ?下列属于信息的是【D】。 A.纸张上的文字 B ?身份证中的相片 C ?屏幕中显示的图像 D ?信息媒体所表达的内容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的含义。
【答案解析】: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 特征,从而向人们 (或系统 )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 策的依据。 A、 B、C 三项不能称为信息。
5. 利用选定的检索工具由近及远地逐年查找,直到查到所需文献为止的检索方法是【 A .倒查法 B .顺查法
A】。
C ?追溯法 D .抽查法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文献的检索方法。 【答案解析】:倒查法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此法的 重点是放在近期文献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资料。 6.
爱吃辣椒。因此,有些南方人不爱吃辣椒。以下哪项能保证上述论证的成立 A ?有些广东人爱吃辣椒 B .爱吃辣椒的有些是南方人 C ?所有的广东人都是南方人
D ?有些广东人不爱吃辣椒也不爱吃甜食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逻辑推理的三段论。 7.
所有湖南来北京打工人员,都办理了暂住证;所有办理了暂住证的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有些 湖南来北京的打工人
有些广东人不?【C】
员当上了门卫;有些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也当上了门卫;所有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院 都未获得就业许可证。 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则除了以下哪项,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 A ?所有湖南来北京的打工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 B ?没有一个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办理了暂住证 C ?有些湖南来北京的打工人员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 D .有些门卫没有就业许可证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逻辑推理的三段论。
【答案解析】 :解这道题所需要使用的就是三段论。由题干中前面两句话,使用三段论可以推出选项 即“所有湖南来北京打工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 ”。
由 A 项和题干最后一句话可推出 “所有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都不是湖南来北京的打工人员 ”,因此,不可 能有湖南来北京的打工人员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即 C 项必定是假的。 B、D 两项可从题干给定的条件中逐步推出。所以,正确答案是
C。
A,
?【C】
8. 某项调查研究表明, “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更喜欢通俗唱法的歌曲,而对美声、民族等唱法不感兴 趣。美声、民族等唱法正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下列哪个选项,最能对以上结论构成有效的反驳 A .许多中年人喜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
B ?一些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年轻人更喜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 C .流行音乐不仅给年轻人带来娱乐,还能更真切地表达其想法和意愿
D ?调查表明,美声和民族唱法在 80年代以后的流行程度反而稳步上升了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逻辑推理。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削弱结论型题目。 反驳或削弱一个结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直接反驳或削弱该结 论本身;反驳或削弱推出结论的前提 (或论据 );指出从前提到结论的论证方式 (或推理形式 )在逻辑上无效。 最强有力的反驳是直接反驳结论本身。题于结论是 “美声、民族等唱法正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而 D 项直接 从结论本身进行反驳,是最有效的反驳。 9. 通讯的四大类型是【 C】。
A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动态通讯、概貌通讯 B.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人物通讯、综合通讯 C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D.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述评通讯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通讯的类型。 10 .小说的三要素是【 A】。 A ?人物、情节、环境 B .故事、性格、心理 C ?叙述、描写、抒情 D ?主题、结构、语言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小说的三要素。
?【D】
【答案解析】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有医学研究显示,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对人体没有显著帮助,有时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些 医生给出劝告,不要再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了,而应该通过均衡的饮食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 物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结果 ?【D】
A ?一项对3万名妇女进行的7年追踪调查发现,服用维生素 D加上钙补充剂并没有给她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B?一项对1万名男性展开的8年追踪调查显示,不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并没有增加他们患病的风险 C ?一项对1万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的对照调查显示,他们的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D .一项对2万名儿童展开的3年追踪调查显示,不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的儿童,营养缺乏症的发生 率较高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答案解析】:题干给出的结论是: 日常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不需要再吃 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 A 项削弱了这一结论,但 D 项指出,不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的儿童健康状况 不佳,因此削弱力度最大。故选 D。 1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 等各方面,是了解儒家学说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
B ?记录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墨子》一书,由墨子的弟子整理而成。墨子宣传 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与儒学并称为 “显学” C ?道家经典《老子》由老子所著,以其 始人
D ?道家学派的另一著作《庄子》,是庄周所著,其文语汇丰富,多用寓言,想象丰富,形成一种汪洋恣肆,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鲁迅先生说: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文学常识。
【答案解析】:《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辑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言行及孔子应答弟子时的 对话,也有弟子互相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的话; 《墨子》一书由其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 《庄子》一书 非庄周一人著述,由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
13 ?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浮起来 ? 【 D 】 A .利用失重原理
B ?利用磁铁异极相吸的原理 C ?利用升降装置
D?利用电磁排斥力与电流的直接关系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答案解析】: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利用磁极吸引力和排斥力的高科技。简单地说,排斥力使列车悬起来、吸 引力让列车开动。选项 D 正确。 [page]
二、材料分析题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 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 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
言道德之意”,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为道家创
非攻”与 兼爱”其学说与
“X,x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 ……”
“……自己也迟到 ……”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
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件事使我陷入了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 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给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 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
……
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 ?我感到, 在学生面前,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 数十双眼睛 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问题:
(1) 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为什么 ? (2) 案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 【参考答案】
(1) 教师扮演了 “学生楷模 ”的角色。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
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 “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教师的人格、 品性、德操都能
给学生起奠基作用。本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小节, “自己也迟到了 ”、“随手扔粉
笔”、“用教鞭敲击讲台面 ”等等, 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却给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2) ①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要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②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代 表,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要担当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角色;③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了一种不
可缺少的 “教育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楷模。 三、写作题
请以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 ”为话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 目白拟,不少于 1000 字。
【参考例文】 用信息技术打造现代化教师
2 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随着终身学习观念在全社会的进 一步确立.实现教师在任教学校的终身学习发展,已成为摆在每位校长面前的首要任务。
以新一轮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学校整体改革实验为载体,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运 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师终身发展大环境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之路。现在学校所有办公室、所有班级都安装了电 脑、电视, 并且通过光缆把全校计算机全部联入了国际互联网, 使信息高速公路深入到学校的每个办公室、 教研组,深入到每个班级,真正达到了 “班班通、室室通 ”。它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能让全体教师 打开窗子.迎接新世纪的八面来风,从而放开眼界,敞开心胸,站在高处,用全新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教育、 反思我们的教学。通过网上学习,引导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网上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同 时引导教师利用网上信息展开讨论,锻炼处理信息、批判信息的本领。
利用校园网网站,我们给全体教师开拓出一片自由挥洒的天地。利用网站论坛,教师们可以自由发表各种 感想、见解和心得体会,可以提出问题与大家探讨,可以交流对话或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还可以提供 思路与校内外的专家、同行共同研究;利用学校论文库可以刊登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评价别人的成 果.借鉴已有的经验;利用文件传输服务,可以共享自己制作的课件,展示自己的作品,公布自己的课程 计划;利用视频点播可以播放自己的优秀教学课例,和大家共同分享和研究
……
网络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学习模式,而且把全校师生的感知与思维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广 阔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与教育观念,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不是在看网络,而是在用网 络来看世界, 感受世界。网络已不再是外在的事物, 而是成为 “人本身的一部分 ”——是人类的感官的延伸. 大
脑的扩展。 网络使信息传递变得方便而快捷, 使交流变得广泛而轻松。 同时也为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提供了新的途径。 我们可以把一个学年度的课程计划公布到网上,向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征求意见;可以把每个教 师的工作绩效输入数据库,让计算机精确地统计每个人的工作绩效;给每位教师建立网上 “亮点储蓄袋 ”, 把每位教师平日的各项工作的 “亮点 ”记录在网上,定期展示给大家,既可以增进教师间相互了解,增加学 校工作的透明度,又可以让教师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另外,可以用网络进行不记名投票,举行 “全 民”公决;可以让教师们对学校的大事小情发表意见和见解; 或者让学生评价学校和教师……敞开心胸之后,
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3 年3月18日第 6版,刘金芝,有修改 )
考吧网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章节模拟习题:基本能力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