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文学知识拓展:日落晚唐—李商隐和杜牧 部编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情深意笃。但是这幸福的婚姻也给他的前途带来了不幸。

李商隐本人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 zhōu zhì尉), 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 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

②创作

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抒怀、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赠刘司户蕡》《哭刘蕡》。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曲池》《县中恼饮席》《花下醉》。 (3)第三阶段:后期(847-858)

①三入幕府,漂泊天涯

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纷遭到贬逐。宣宗大中四年(850),令狐綯做了宰相,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 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 随人作幕僚,郁郁不得志。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 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变故并没有给李商隐很长的时间去体验痛苦。

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他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 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人品辩诬

李商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 一直在拼命抗争。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只要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以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质和生活品质,而正是这两个方面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先说政治品质。此方面之关节点则在于所谓的“去牛就李”的问题。李商隐受知于令狐楚,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有恩,这是毫无疑问的。令狐楚终生都非常器重爱护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临死时还将写《遗表》的任务交给他,可谓知遇至深。李商隐一生对令狐楚始终充满着感激之情,绝无半字微词。无论是从史传所载还是从李商隐诗文内证来看,李商隐平生未作一件有负令狐家之事,背恩之罪从何说起?与王氏结婚,纯属个人婚姻选择问题,王茂元当时亦非朝廷要员,其实也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又怎么能谈得上“去牛就李”?

当两党激烈斗争之时,每当发生大的人事关系变动,李商隐没有一次去攀附得势者。相

反,他总是同情那些失势被整之人。牛党中的萧浣,杨嗣复被贬时,他曾前往贬所探望。会昌年间令狐綯失势时,李商隐与他的交往反而密切一些。李德裕被贬之时,李商隐毫无顾忌地为其《会昌一品集》作序,对其政绩人品给予崇高的评价,为一个被当政者严密监视下的下台宰相大唱赞歌,这需要不凡的胆识和气魄。由此可见李商隐具有坚持正义,守正不阿, 同情弱者,不依附权贵的宝贵品格。李商隐关心民生疾苦,在弘农县尉任上,为活狱而不怕得罪上司孙简,不怕丢官,足以显示出他的热血心肠和骨鲠气节,此亦是政治品质之大节。

再说生活品质。李商隐在与王氏结婚之前确实有过恋爱经历。他与柳枝、宋华阳都相恋过,而且恋得非常痴情。但当他与王氏结婚之后,对爱情却颇为专一执着,未有窃玉偷香之事。他与妻子的感情很深笃。王氏死后,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府主同情他鳏居清苦,要把才貌双佳的年轻乐伎张懿仙赐给他。当时商隐正值中年,丧妻逾岁,续弦亦在情理之中,但李商隐因思念亡妻而婉言谢绝,独居至死。妻亡之后尚能如此钟情自守,妻在之时更无可能轻佻放浪。李商隐并非轻薄之徒。

至情至性的作品方能打动读者。只有具有赤子之心,热爱生活,关心现实与人生的作家, 只有具有高尚品格的作家,才可能创作出反映社会主流与本质的至情至性的作品。

②创作

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在桂州时,除写了一些风神摇曳、气韵浑成的写景抒情诗如《晚晴》《访秋》《城上》《高松》以外,还以五律和五排的形式写了反映异域民俗风物、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风土诗,如《桂林》《即日(桂林闻旧说)》《异俗二首》《昭郡》。赴徐州幕府之时,一度情绪较昂扬,唱出高歌慷慨、兴会淋漓的长篇古风《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和《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但丧妻后及任职梓州幕府期间,转而为凄苦酸楚之音,如《柳(曾逐东风拂舞筵)》《北禽》《天涯》《初起》。同时仍保持对国事的忧虑,写下像《井络》《武侯庙古柏》《杜工部蜀中离席》《筹笔驿》之类吊古伤时、苍凉悲壮的名篇。而到了晚年乡居时写的《幽居冬暮》,则又一变激楚顿宕为深沉凝重,将无穷的悲愤含蓄在凄清衰飒的意境画面之中,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3.独具一格的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飘渺,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由于它们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纷纭,穿凿附会更不在少数。今天看来,这些诗篇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串起来,而是诗人生活中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兴会的点滴结晶。其中,有实写爱情相思的, 如“照梁初有

情”“昨夜星辰昨夜风”;有明属冶游狎邪的,如“近知名阿侯”“长眉画了绣帘开”;有托喻友朋交往的,如“待得郎来月已低”“户外重阴黯不开”(这两首,现题为《留赠畏之》,而在较早的选本中作《无题》);有寄寓身世感慨的,如“何处哀筝随急管”“重帏深下莫愁堂”;还有一些兴寄难明,托意在有无之间,颇难指实。尽管内容各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统名之为“无题”。其中少数写艳情的篇什,口吻轻薄,色调浮靡,在诗人作品中属于下乘;多数篇章则能够跳出以狎玩的眼光摹绘女子娇情媚态的陈腐格局,写出男女真诚相爱、缠绵执著的情思。所谓“意多沉至, 词不纤佻”(施补华《岘佣说诗》),是对它们的确切评语。但这些作品的意义,不限于表现一往情深的恋爱生活。那些实有寄托的诗篇固然暗含作者身世之感,就是一些托意在有无之间的作品,集中抒写悲剧性爱情相思,那种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著与彷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这也正是无题诗吸引后来各时代人们去反复诵读和把玩的一个重要原因。 4.奇闻轶事

①令人头疼的“獭祭鱼”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大诗人,但他的诗却常常使人头疼,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李商隐

很喜欢在他的诗句里运用古书中的故事和典故,而且尤其喜欢用那些十分少见的典故。为了找到新奇的典故,他常常会翻很多别人不会看的书。没有读过那些书的人就不会知道那些典故,当然也就读不懂他的诗了。

李商隐的这个习惯让他的读者们非常烦恼,于是有一位先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獭祭鱼”。为什么要起这个外号呢?獭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水獭,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平时生活在水里,喜欢吃鱼。《礼记?月令》中说:“鱼上冰,獭祭鱼”。就是说初春时候,河里的冰开始融化了,水里的鱼就跳到冰面上来。等在一边的水獭会捉住这些鱼,把它们摆成一排放在面前,像是在摆放给祖先上供用的东西一样。这位先生的意思是说,李商隐写诗时,总要在面前摆上一排古书,挨个翻看。看到什么奇怪的典故就记下来,用到自己的诗里去,像一只面前摆了一排鱼的水獭一样。

挖苦归挖苦,李商隐诗里的典故虽然难懂,但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用的就是《搜神记》中鲛人的典故。传说南海边上有一只人鱼,住在水里, 哭泣的时候眼睛里流出的不是眼泪,而是一颗颗的珍珠。李商隐说的“珠有泪”就是这个人的眼泪,可不是“泪汪汪的珍珠”啊!看来,要读懂他的诗,确实要多读一些书呢!

②以《木兰花》为题赋诗

李商隐名声在外后,因为当时没有明星的电视采访,时人对他只是闻名未见真容。一次李商隐出门住店,旁边有一帮客人喝得半醉,正以《木兰花》为题赋诗。转头看见李商隐, 就以唐朝人惯有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劲头请他过来一起 happy,李商隐当场也写了一首,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众客看了大惊, 忙问老兄是何方神圣,李商隐一报家门,众客再惊,酒全醒了:原来是当红一线明星李哥, 难怪出手如此不凡,有眼不识金镶玉,恕罪恕罪!

③白居易的崇拜

最离谱的是白居易对李商隐的称道。李商隐成名时,白居易早就告老还乡,看见李商隐的文章一下就成为他的老“粉丝”,对李商隐很酷地冒出来一句:我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当你儿子就心满意足了。对偶像的忠诚度简直高得可怕。

白居易谢世后几年,李商隐生了儿子,想起白居易的话,就给儿子起名字叫“白老”,大概算是对前辈遗愿的尊重。

不料白老长大后木讷蠢钝,不怎么灵光,看来不像是白居易转世,倒像是郭靖的前身。著名的花花公子温庭筠就拿白老开涮:你小子要是白居易的后生,那不是丢老白的脸 吗?

附:李商隐生平轨迹

813 年 822 年 829 年 830 年 832 年 836 年 837 年 838 年

出生 丧父 结识令狐楚 入幕府为巡官 应考不中 学道 三试及第入王茂元幕府

获嘉 荥阳 洛阳 山东东平 太原 济源玉阳山 长安泾原

839 年 845 年 847 年 848 年 851 年 855 年

858 年

秘书省、弘农县尉 秘书省 罢职、病逝

桂州幕府 周至尉 丧妻、梓州幕府 盐秩推官

郑州

(三)作品赏析

1.《夜雨寄北》(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

【注释】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②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④⑤⑥⑦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说是友人。

②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

③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④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剪烛:蜡烛点的时间长了之后,烛心会变长还会分岔,不剪的话无法看清东西。古人用“剪烛”表示促膝夜谈之意。

⑥却:副词。还,且。表示小小的转折。 ⑦话:谈论。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不知道,也许是遥遥无期吧;我这里正下着连夜的秋雨,我思归的情绪也像这暴涨的池水一样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和你在西窗之下秉烛夜谈呢?到那时,我再告诉你今夜秋雨绵绵,沟满池平的情形吧……

【作品赏析】

这首诗在诗人众多的诗作中,大概要算是最好理解的一首了。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版本就题为《夜雨寄内》,说是诗人专写给妻子王氏的诗信;有的则说就是“寄北”,是写给北方的朋友的。

诗人首句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未有期”,包含着对殷殷关切的抱歉和对前途未卜的无奈。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流露无遗矣。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涨”字一语双关,既写眼前雨景,又寓思乡愁绪之意。仿佛使人想象:在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烛花。他们剪去烛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何当”现盼望回乡团聚之急切;“却话”说明此种情形之下的感触太深切、太难忘了,以致于要在他日温馨团聚之时和你分享咀嚼、慢慢回味。

全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写出了身处两地心系一处的深情;两处“巴山夜雨”,前实后虚,回环对比,达到了时空融合、虚实统一的效果;“夜雨涨秋池”是人各一方的“冷”,

“共剪西窗烛”是喜悦重聚的“暖”,冷暖对比,突出的是乡愁无限的凄苦。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尤如一组组蒙太奇画面,给人以缠绵悱恻之感。

通计 28 字的一首小诗,诗人用了两处反复,一处双关,两处对比,还有一问一答,每一句都像是信手拈来,未加雕琢,但每一句却都秀丽天成,美不胜收。这就是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原因所在!尤其是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人身居僻远的孤独失意,夜雨难眠的乡思愁绪,收悉问候的惊喜慰藉,盼望团聚的急切, 摒弃前怨的豁然,共叙旧事的感慨,历尽变态的了悟,……仿佛都融在了这潇潇秋雨之中, 点点滴滴,直浸入每个人的心底。

这首诗中的“君”是什么身份,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朋友,另一种说法是指妻子。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后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但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有人以诗解之曰: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无期寄君知。见字如面勤珍重,共待西窗剪烛时。

2.《乐游原》(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80 首篇目)

乐游原

【唐】李商隐 ②③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 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②意:感到。

③不适:不悦,不快。 ④近:快要。 【译文】

临近傍晚的时候,我觉得心情不太舒畅;就驾车登上乐游原,想把烦恼遣散。在乐游原上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

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文学知识拓展:日落晚唐—李商隐和杜牧 部编版

情深意笃。但是这幸福的婚姻也给他的前途带来了不幸。李商隐本人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nkgo6bu364bptb11x4w7g2499iozz00mk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