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1.社会实践的发展 2.立足于社会实践
同桌之间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发言。 学生回顾知识,积极回答。
学生认真做好笔记。积极思考,理解知识。 学生欣赏、感受并结合自己生活,举例说明。 学生欣赏视频,结合材料,探究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做好笔记。积极思考,理解知识。
学生共同参与,积极思考,加深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理解 师生共同参与,构建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 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讨论思考。
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所学辨别分析,教师点评小结。
通过图片资料配以文字更感性了解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的画作及创作背景。
从徐悲鸿“革新中国绘画的要旨”的认识中,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复习旧知,巩固知识,联系新知,既温故知新,又加强了对知识的迁移。
名人话语,更具说服力。说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就是要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视频图片具有直观性,可以引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知识,搭建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框知识点。归纳为:“三条途径”“两个关系”“一个方向”(多媒体显示)
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7题选择题,2题主观题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老师进行点评。 检查知识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 下课!同学们再见! 全体起立,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的“五位一体”;学生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既是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次,要求师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要有真正的实践活动,收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再次,上课的地点要比较先进,要有带多媒体设备的网络教室。因为,有些文化的具体内容,光靠老师说是达不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学生无法真正的得到体验和感悟,也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