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流传千古的“包青天”,一股清流,万民得福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流传千古的“包青天”,一股清流,万民得福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 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

一首熟悉的电视剧《包青天》主题曲,让我们走入北宋名臣包拯的传奇人生,那个脸黑如墨,双目似灯,额头一弯新月如钩倒悬,铁面无私的官员,正是开封府尹包拯包希仁。

脸黑心不黑,人丑心不丑的包青天,从古至今,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修远,从小听着母亲讲的“夜审郭槐”,“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的故事长大。对这位包青天,深有敬佩。

历史文献记载,包拯做过的官职十个手指头数不过来,但他一生的成就,主要不在断案(那是小说里的包拯),在谏言(这才是历史上的包拯)。他的一生,最出彩就是做谏官,敢于向天子皇帝直谏。

“直谏”是说真话,要有批判思维来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公道真理。在宋仁宗手下当差,包拯是整个朝廷最亮的星,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称“包青天”。

家天下时代,故明君有清臣为辅,不得不说,仁宗与包拯是天作之合。从仁宗皇帝的性格来看,他身上正好缺乏包拯身上英明果断的气魄,而包拯身上正好缺乏仁宗身上柔性善慈的美德,所以,君臣相应,才是治理天下的双刃宝剑。

01

作为臣子,我们翻遍历史,好像没有一个如“包拯”运气那么好,不但识得明君重用,还有朝官好友,各路豪侠主动协助旁从。

仁宗有德,包拯有正,八贤王有贤,公孙策有智,南侠展昭有义,这五人身上展现出天地之间刚柔并济的治国天下美卷。

一个人身上没有“浩然正气”,就做不到“天下为公”的铁面无私之举。仁宗虽有仁德之称,但家天下帝王,总会有皇权私心。

“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孝字头上一把刀,这个刀就是“天道”的自然规律,包拯才真正做到了“大孝”天下的壮举。

民间流传故事,包拯生来黑丑,父母都不待见,是他嫂子用母乳把他养大成人,供他读书考官,包拯称为“嫂娘”。

上天想成就谁,必然要考验谁。嫂娘的亲生儿子包勉,因“小孝”道义,走上贪官仕途。身为叔叔包拯面临前所未有难题,也是他一生最难过的关。素来,上铡昏君奸臣,下铡恶商刁民,此时?

有时,人要想真正做到天下为公,对普通人来说太难,这里面有个字叫“狠”。不狠就不忠,这个“忠”不是忠于皇权高贵,而是忠于天下黎民百姓。

“小孝”可以做到有情有义,“大孝”就要做到无情无义。但凡有一点情义,就做不到真正铁面无私,又何来,天下为公的愿心?

“包拯”做到了,他不但亲自监铡包勉,也让嫂娘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世人,不能站在包拯角度来看待问题,就有数不清的责骂。而对于一心向公的包拯来说,谁又能来理解他?

02

世间人事,本无难料。如果用对错来衡量,人类历史文明无法继续向前发展。处在人性两边分化的世界,又何来公正廉明?

在“包拯”的世界里,只有真相可以说明一切,不管这个真相是否让人难以接受,却是唯一的。人们都说人生难得糊涂,可只要做了官,就容不得“糊涂”。就如《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享有世间“名号”,要做到实至名归,而不是有名无实。只要人站在“公共”位置上,不管从政、从商、从民,大到官员,小到百姓,有了“名”就要做实至名归的事,叫做“道德”。

官有官的道德,商有商的道德,民有民的道德。

“包拯”上为朝廷重臣,下为父母官。在他的人生中只有公,没有私。身为臣,他是仁宗皇帝治理天下的辅佐官员;身为父母官,他是黎民百姓当家作主的父母。这两个身份存在,早没有了“自身”。

身为谁的儿子,谁的父亲,谁的兄弟,谁的叔伯,谁的朋友,谁的丈夫,谁的谁?早就失去了意义,只要他还是名“官员”,不是名普通老百姓,他所有身心,都要为国家与百姓着想。

03

“国法”因社会形态发展要不断发生变革,是“术”的层面,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容不得半点疏忽。术随道而变,一个国家治理如果离开“道”,所谓,术会失去力量,起不了震慑作用。

“包拯”的公正无私正好弥补了“道”的作用,每次为仁宗皇帝办案,都会面临皇家权威干涉。虽有“国法”在那里摆着,但帝王权又容不得忽视,而包拯每次都“以死正道”为民请愿。

“铡美案”中的秦香莲,被逼无奈敲鼓喊冤,几经周折的“公道”束死在皇权私利下,包拯虽有大公无私正气,但对皇权干涉,也不容易解决此事。秦香莲的怨,有身为妇人的私愤,也有“公道”自在人心的正义。虽然,身为女子,还在女性地位较弱时代,但她要的“公道”是为死去公婆指责陈世美的不仁不孝,为天下妇女要忍受“抛妻弃子”讨回一个公道。

陈世美虽犯国法,皇权那里,却有“躲避”灾祸的保护伞。公主、太后、皇上,这三个保护伞,足够让包拯为难。秦湘莲一番哭诉,这天下哪有所谓“青天”,在皇权面前的青天也有办不到的事,就是冤死也绝不喊冤。

“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民怨里,让包拯气舍难下,唯有以死明正,让天下百姓还有活下去的希望,让天下百姓还能看到正义的曙光。果断,铡了陈世美,以消民怨,还天下一份正气,还国家一份尊严,等待皇权处罚,是死是生已经不重要了。

04

不管文献记载,还是民间流传,“包青天”的公正廉明,不容忽视。他代表着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真理。如果,人人以公为私,只做表面功夫,国家谈何未来,人民谈何未来,所谓,人类文明发展谈何未来之说?

“包拯”代表正义形象刻画在千万人心间,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正。贤王庇护,七侠五义援助,智囊相辅,都说明了这位正义之士为天地立心,为万民做主的功德是不争事实。

有诗称赞包拯:诗句藏谜谁解明,包公一断鬼神惊。寄声暗室亏心者,莫道天公鉴不清。

而在当时的宋朝,曾流传着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意思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你打不通关节的地方只有阎王爷和包拯这两个地方。

可见“包拯”早已化身为天下人心中神明,在弱小无主老百姓心里,只要秉承正义,自然有“神明”包拯来相救。能让人记住的人都是“神”,能让人记住的人都是“鬼”,神鬼只在一念之间,上升思维为神,下升思维为鬼,民间百姓的鬼神说法,不外乎是人心中的正见与邪见。

“包拯”的官名,只为弱小无助百姓作主,不为高官厚禄博得美名,更不会是皇权贵族,为虎作祟的利用工具。他大义凌然,铁面无私,不畏强权,书写了时代背景的文化,传承至今。

05

一个时代,有正义文化,才会出正义之士。缺少文化素养熏陶,无论官商政绩多么发达,也改变不了人性下的私欲与膨胀。

上天赋予人类的天性,是善的君师。用“强权”法制只会招来人性的恶,却难以消化人心中的愤怒。犯罪率只会提高不会缩减,本质,人得天道生,得地德生。 “包拯”文化,是正义化身,这是人修来的福,并非是“教育”与“法制”的监管。人人心中秉承着正义文化,世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人总会外在媲美,熟不知,心用不到地方,外在华丽只是暂时的。

我们因“外在”虚化美相,来确定人身地位。而“包拯”文化用“内在”实质,来确定人身显贵。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表达了做人该有的品德。这让我们后世之人实为惭愧,有种无颜见祖的自辱。

胡适说,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了。 从胡适这段话,我们可以领悟出,人身得福之人,并非靠外在一些东西换来的,而是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些事,得以化身正向,让后世人记住,难以忘怀,成了神话传说。

21世纪,是正义文化启航的时代。我们会在往后的岁月里,时时能观察到人心至善的大成,人心至恶的现象,这是天道自然规律下的转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流传千古的“包青天”,一股清流,万民得福

流传千古的“包青天”,一股清流,万民得福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一首熟悉的电视剧《包青天》主题曲,让我们走入北宋名臣包拯的传奇人生,那个脸黑如墨,双目似灯,额头一弯新月如钩倒悬,铁面无私的官员,正是开封府尹包拯包希仁。脸黑心不黑,人丑心不丑的包青天,从古至今,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修远,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ngth8xaa28wrp7230mk0mq5e7eayt017z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