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学习共同体视野下“中考临界生”辅导策略
作者:班级学习共同体视野下“中考临界生”辅导策略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5期
一、“中考临界生”辅导中存在的问题
“中考临界生”特指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学习曾经努力但没有毅力坚持,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上存在很多“内耗”,缺乏足够的学习信心,导致学科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忽上忽下不稳定的学生。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他们的潜力是完全能够发挥出来的,能转化为优秀生。进入初三,关注临界生,实现临界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许多学校都对这个问题有很多关注和实践。
传统的方法对临界生辅导效果不佳,因为存在一些问题:(1)各学科独立行动,各自为政,时间分配不匀,学生忙得团团转,疲于应付。(2)以单纯的学科辅导为主,缺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交流沟通,方式单一。(3)缺少学校和家庭的协作,学校的有关要求,学生在家无法持续的达成。(4)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没有充分利用同伴的力量和集体的氛围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上城区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运用班级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念,对“中考临界生”的学业成绩提升进行了实践探索,就此撰写成文,与大家分享,旨在请教。
二、“中考临界生”的辅导策略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而“班级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帮助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其成员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成员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博耶尔,1995)它强调成员间的人际心理相容和沟通,强调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强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平等和合作。因此,在班级学习共同体视野下“中考临界生”的辅导策略,与传统班级管理机制下“中考临界生”的辅导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班级任课教师参与集体“会诊”,分析临界生特点
班主任召集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坐下来讨论,结合最近几次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的综合表现,划定临界生的数量;着重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个性特点等方面,对临界生进行全面分析;为了集中突破,临界生人数不宜太多,应相对集中;针对学科上的差异分配到每个学科2人。如学生雷某:喜欢理科,理科成绩不错,但英语不愿记、背,有时会钻牛角尖,英语学习成绩较差,英语教师也不太注意其学习的状况。当他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做出很多深入的分析:雷某为什么不喜欢英语?是不是英语的作业思维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思维乐趣?后来,英语教师也专门找了这位学生共同协商英语学习的策略,如英语单词的配对联想、近义联想等多种策略,雷某的学习兴趣又渐渐浓厚起来,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了,学业成绩也逐步提高。
班主任召集本班的任课教师,集体“会诊”“中考临界生”,强化师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化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意识。在了解、分析学生情况的过程中,教师也会获得很多启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找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育对策。
(二)让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情况分析,形成教育合力
临界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家庭的环境宽松(离异或过优越),无人监控,直接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松懈。如前面所述的雷某,针对他在家里和学校的两面性,加强和他家长的联系,了解他在家的情况,及时交流其在校的表现,并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也经常让他直接告知教师他在家的情况,通过交流让他体会家长的付出和苦心,在他面前不断树立家长的威信。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穿针引线,建立和谐的关系。
临界生的家长在中考临近时心存焦虑,甚至会发生“情绪转嫁”。因此,要解决好孩子的问题,还必须从教育家长开始。提醒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焦虑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干扰孩子的学习。教师在尽心尽职教育学生的同时,有必要对家长也进行坚持不懈、形式多样的引导和培训,如部分家长会、家访、电话、短信等,尽可能地为孩子能拥有一个宽松适度的学习休息环境提供保障。
通过班级学习共同体协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他的关心和关注,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习情绪、身心状态正向改变。建立亲密关系会在转化临界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三)让临界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分析,找准问题,制订方案
转化临界生,更为关键的是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必须是十分具体、可操作、可检查的。针对每一个临界生,每门学科综合关注,薄弱学科更是量身定做的个体分析,细到表格式了解学生问题在哪一知识点、哪一题型、哪一分析方法。通过对每天的作业,每一次的练习,针对性的纠错—反思—再跟踪练习—再纠错—再反思,落实每天新的内容,并分时块弥补前面的漏洞。另外,各学科教师每周碰头举行一次班级例会,交流临界生各学科的课堂表现和变化,交流个辅的困难和进展,交流和学生沟通的情况,需要协作的事情,针对下一阶段制定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史某的语文试卷分析
这样,教师亲自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详细的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而作为学生在这一个共同分析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期待,也增添了其学习动力。
(四)让“四方”共同参与班会活动,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班级共同体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四方共同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共同的行为准则。在班级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笔者曾事先发给学生、家长、任课教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我们班级的愿景、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班徽、班级口号。然后召开了一次班会课,让大家来表决,达成共识,确定为班级的文化追求。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内化和教育的过程。之后,在班级共同体协同下,开展系列班会激发斗志带动临界生,并邀请任
课教师一起开主题班会,精选学校六六工程中“乌云过后,阳光依旧灿烂”,“我能逆境求奋起”,“我能直面对现实”,“我能自强添勇气”等系列班会,形成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良好班级氛围,带动临界生能及时调整,把握好心态,重拾信心和斗志,和教师心连心,勇往直前。
班会课,尤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班会课,有利于班级进一步强化目标,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进而达成在思想上、行动上一致,形成整个班级的群体动力,在群体动力的推动下,也有效推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五)让学生辅导学生,发挥生生之间的合作,带动临界生的学习
共同体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包括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分享交流、宽容理解等。因此,在提高“中考临界生”成绩方面,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学生帮着辅导学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如学生方某,很聪明,但学习比较懒散,经常不做、不交作业,平时和同学关系不错,很讲义气。家里管不住她,教师又不容易走入她的内心,于是用同学互助的方式,教师先通过和她的好朋友交流,再通过好朋友去影响她,让她慢慢树立学习方向,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生严某,数学课画漫画,被数学教师发现没收了漫画,并在全班学生面前粗暴、严厉地批评她,没有留一点情面。事后她一直耿耿于怀,慢慢地不喜欢听数学课,不喜欢做数学作业,数学成绩也直线下降。刘某是她的好朋友,班主任就让刘某去做和事老,一方面调节她和数学教师的关系,一方面在学科上对她进行帮助。通过刘某、班主任两方的工作,严某慢慢解开心结,体会到教师“爱之深,恨之切”的心情,改善了她和数学老师的关系,数学成绩也稳定了下来。
通过班级学习共同体协同下临界生的研究,带动了整个班级的班风班貌。班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这对教师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笞,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教好。
临界生的转变,还提升了班级学生的学习自信。信心是学生成功的精神支柱,是承受各种压力、藐视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能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保证,自信心越强,越能够不畏失、不怕挫折、,不懈进取。自信心越大,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去实施自己的目标。临界生的转变让学生看到了希望,提升了必胜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宁.今天,我们怎么样做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百珍.做学习的主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4]严行方.厌学一定有对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钟志农.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