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
1. 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许多电影公司只是几个人凑些钱拍一两部影片,赔了本或捞一把就不干了。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的电影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商业投机性,也造成在创作上一味迎合市民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地盲目模仿国外的商业影片。这一切使得最初的中国电影成了一股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的浊流。
但是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仍然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旧中国最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之一商务印书馆从1917年开始经营电影,次年便成立了“活动影片部”。它不仅拍故事片,还拍了不少记录片和教育影片,在一段时间中坚持了严肃的制片方针。尤其是它在1920年为梅兰芳拍摄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此外,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与大量存在的“皮包公司”式的投机性小公司不同,这些较大的电影公司逐步建立起来一些各具特点的电影生产和经营体制。如由张
石川、郑正秋等人穿班的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厂的“明星”影片公司,它是一个规模较大、较集中的电影制作机构。它陆续投资在上海建起摄影场,不仅自己拍摄影片,有时还承揽为小公司制作影片或把摄影场租给小公司拍摄。它自己并不经营影院系统,而是采取出售拷贝和出租分成的方式发行影片。今天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天一”影片公司,则在上海、香港等地分别设立了几个分厂,生产和管理都相对独立,而且它对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很重视,在影片生产和发行方面都有针对性的对待。在20年代末期有“长城”、“神州”、大中华百合公司等公司联合成立了“联华”公司,它是由几家制片厂和某些发行院线联合组成的。其负责人罗明佑原来就是一个经营电影院的资本家。他建立起一个从生产到发行的带垄断性质的综合企业,不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分别设厂,还在华北等地区拥有自己的影院系统,使其具有较强的经济力量和竞争能力。进入30年代后,这三家大公司都有所发展,形成了 “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总的来说,这些电影公司对中所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的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 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幸亥革命之后,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的创作,担任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明星”公司成立之初,其主要负责人张石川主要拍摄商业性的影片,总的来说成果甚差。后来在郑正秋的创作主张实行,才使经营和创作有所起色。他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的内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在艺术形式上,《孤儿救祖记》没有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虚实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