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植物检疫11级 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
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 抗原 称为 抗原。
2.抗原性: 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 同种异体物质 自身抗原 (2)
一定的理化性状 分子大小 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 二、宿主生物系统 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 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 (1) 、根据抗原的性质 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 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 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 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
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 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17.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w
1.抗原 (antigen) 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
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使无免疫原性或仅有微弱免疫原性的物质变成有效的免疫原。 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可提高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滴度。 3、改变抗体类型,使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 4、引起过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 佐剂的作用机制:
1、在接种部位形成抗原储存库,使抗原缓慢释放,延长抗原在局部组织内的滞留时间,较长时间使抗
原与免疫细胞接触并激发对抗原的应答。
2、增加抗原表面积,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辅助抗原暴露并将能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抗原具有抗体活性
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IgE和IgD五类免疫球蛋白。 3、TD抗原的特点:①均为蛋白质抗原,相对分子质量大,表面表位多,但每种表位数量不同,且分布不
均匀,②TD抗原中既有可被T细胞识别的载体表位,也有被B细胞识别的半抗原表位,③TD抗原主要是大分子蛋白质,其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和回忆免疫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1. IgG: 血清含量最高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调理、ADC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通过胎盘 2. IgM:分子
量最大初次免疫应答早期出现的抗体 激活补体作用最强 天然抗体为IgM 3. IgA:血清型IgA(单体)和分泌型IgA(二聚体)参与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 4. IgD:血清型功能不清;膜型为BCR的重要组成成分,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5. IgE: 血清含量最少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4.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
挥生物效应调理作用,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选择性传递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体外的实验中,如将免疫血清加入中性粒细胞的悬液中,可增强对相应细菌的吞噬作用,称这种现象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ADCC:K细胞表面具有l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与相应的lgG抗体结合,K细胞可与
结合在靶细胞上的lgG的Fc片段结合,从而被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三种抗原决定簇:同种型决定簇,同种异型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
6、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的基本程序。McAb 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克隆、产生的
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或者说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B细胞制备(2)骨髓瘤细胞的制备(3)饲养细胞的准备(4)选择培养基(5)细胞融合(6)检测抗
体(7)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与冻存(8)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7. 多隆抗体及其制备的基本程序。PcAb 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后,
经数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
(1)抗原制备 (2)动物免疫(3) 检测血清抗体效价 (4)血清分离与保存(5) 多抗纯化与标记 第三章
1免疫系统:重要
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 胸腺 禽类法氏囊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 粘膜免疫系统 禽类哈德氏腺 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T细胞 B细胞 自然杀伤(NK)细胞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抗原呈递细胞:巨噬细胞 树状突细胞 朗罕氏细胞 B细胞 (4)其他免疫细胞: 粒细胞 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 (1)细胞膜上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TCR) B细胞抗原受体(AGM) 白细胞分化抗原(CD)主要组织相溶性(MHC)分子 其他分子 (2)体液中分子:免疫球蛋白(Ig)补体 细胞因子 w
免疫系统
..
2. 概述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及其主要免疫学功能。 一.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骨髓的功能:(1)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2)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胸腺的免疫功能(1)T细胞成熟的场所 (2)产生胸腺激素
法氏囊 法氏囊为禽类所特有的淋巴器官 (1)B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2)可作为外周淋巴器官,直
接捕捉抗原和合成抗体。(3)在哺乳动物,法氏囊的功能由骨髓替代。 二.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分布及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为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栖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产生免
疫应答的场所,它们主要包括脾脏、淋巴结和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等。 脾脏免疫学功能(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2)滤过血液作用(3)滞留淋巴细胞作用(4)免疫应答的重
要场所(5)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三其它外周免疫器官
3.免疫细胞: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
包括:a免疫活性细胞:在淋巴细胞中,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如:
T、B淋巴细胞。 b K细胞、NK细胞。 c免疫辅助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必须有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协助参与,对抗原进行捕捉、加工和处理,这些细胞称为免疫辅助细胞。 d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各种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他们往往参与免疫应答的某一特定环节。 4.TCR: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称为T细胞抗原受体(TCR) BCR:B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BCR)
5.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T细胞抗原受体(TCR)(2)红细胞受体(E受体,CD2) (3)CD3(4)
CD4和CD8(MHCⅡ和Ⅰ类分子受体) (5)有丝分裂原受体
B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B细胞抗原受体( BCR) (2)Fc受体(FCR)(3)补体受体(CR)(4)有
丝分裂原受体 (5)其他表面分子如B7、CD40、IL-2R等 6.T细胞和B细胞的比较 特性 发育部位 分 布 B细胞 骨髓、法氏囊、PP 淋巴结皮质区、脾白髓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 有 BCR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游离外来抗原 困难 浆细胞、记忆B细胞 免疫球蛋白 美洲商陆、LPS T细胞 胸腺 淋巴结副皮质区、脾淋巴鞘 循 环 抗原受体 重要表面抗原 抗原识别 耐受诱导 效应子代细胞 分泌产物 丝裂原 有 TCR,需CD3、CD4和CD8协助 CD2、CD3、CD4或CD8 经处理结合到MHC分子的抗原 容易 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细胞因子 PHA、ConA、美洲商陆 7.K细胞和NK细胞
裸细胞(null cell):有一类淋巴细胞既无T细胞的表面标志(如CD3),又无B细胞的表面标志(如mIg),
w
..
称为裸细胞。包括1、杀伤细胞(k cell)2、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简称NK细胞,是一群既不需要抗体参与,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主要生物学功能:(1)非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2)抵抗多种微生物感染;(3)排斥骨髓细胞的移植;(4)免疫调
节的作用:
8.辅佐细胞 种类及功能 T、B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承担者,但这一反应的完成必须有辅佐细胞参加,
简称为A细胞,由于A细胞是一类在免疫应答中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故又称抗原递呈细胞APC。
包括(一)单核巨噬细胞 (二)树突状细胞 (三)B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 (2)免疫自稳功能 (3)免疫监视功能 (4)抗原呈递功能 (5)免疫调节功能
(6)其他功能 MPS细胞还广泛参与炎症、止血、组织修复、再生等过程。(二)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比巨噬细胞和B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强。
(三)B细胞 活化的B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可将某些抗原决定簇递呈给TH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9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一)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是血液的主要吞噬细胞,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吞噬功能, (二)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及I型超敏反应,杀伤虫体,且能吞噬抗原—抗体
复合物,同时释放出一些酶类。 (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参与I型超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 第四章 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 (cytokine, CK) 指由是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
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2.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各自功能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它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
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主要作用:1、促进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2、增强NK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3、刺激造血,参与
炎症反应 4、诱导抗体的产生5、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一种因子,具有抵抗病毒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功
效,因而命名为干扰素,它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和抗肿瘤 2)免疫调节: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功能 低浓度诱导炎症反应,杀伤肿瘤细胞 高浓度--- 内分泌效应 四)集落刺激因子(CSF) 是一组促进造血细胞,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因子。 可刺激造
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而得名。 (五)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六)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胞的趋化和激活活性。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a均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 b短暂的自限性分泌,在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
的活化过程中合成和分泌; c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 d表现为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效应。 第五章 免疫应答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
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
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产生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脾脏和淋巴结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3.MHC主要功能: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2、参与抗原加工和递呈3、参与T细胞的限制性识别4、参与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4.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致敏阶段 免疫细胞(T、B)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过程,即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w
..
2、反应阶段 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过程,即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 过程。产生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 3、效应阶段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共同发挥作用, 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清除抗原。 5. 抗原递呈细胞(APC):是一类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
细胞。
6.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递呈:一、外源性抗原的内化;二、内体和抗原肽片段的形成1、抗原物质经内化形
成吞噬体2、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吞噬溶酶体3、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中被多种水解酶水解成抗原肽片段;三、抗原肽片段院MHCⅡ型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及递呈
7.抗体的免疫学功能: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一些毒力较强的细菌,相应的抗
体与之结合后,则容易受到吞噬细胞的吞噬4、局部粘膜免疫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ADCC)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7、免疫损伤作用
8.体液免疫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由B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活化,最后增殖成浆细胞并分泌
抗体来实现的。
9.初次应答:某种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动物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 区别: 特性 抗原呈递 抗原浓度 抗体产生潜伏期 高峰浓度 维持时间 Ig类别 亲和力 无关抗体 第六章 补体系统
1.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脊椎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可辅
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2.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是指参与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调控补体激活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
子以及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合称为补体系统。
3.补体系统的激活指补体各成分在受到激活物质的作用后,在转化酶(convertase)的作用下从无活性酶原
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状态的过程。 4.补体的组成及命名141页
5. 补体激活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 MBL途径 替代途径 6.描述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基本过程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IC)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由于最先被人们所认识,故称
为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或C1激活途径。
(一)识别阶段 即C1识别IC活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即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绞链区发生构型变化,
暴露出Fc片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补体C1与该部位结合并被激活的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
(二)活化阶段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3转化酶,C3转化酶进一步酶解C3而形成C5转化
酶的过程。
(三)攻膜阶段 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
效应的膜攻击复台物(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
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w
初次应答 非B细胞 高 5—10天 较低 短 主要为IgM 低 多 再次应答 B细胞 低 2—5天 较高 长 IgG IgA 高 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