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相关资料,理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人地协调观) 2.以某一环境问题为例,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后果。(综合思维) 3.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地理实践力)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1.含义: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的环境问题。 2.分类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易错提醒]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再生速度,就会出现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 3.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①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②影响
a.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b.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c.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d.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易错提醒] 温室气体的增多不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 (2)大气污染与酸雨 ①大气污染
- 14 -
②酸雨 概念 形成 pH值小于5.6的降水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危害 (3)土地荒漠化 ①分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②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 [图表点拨] 教材P120图5-1-4,该图展示出: (1)世界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世界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锐减 ①生物多样性表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成因: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消极影响。
③危害: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5)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②现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
③危害: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特点 全球性 表现 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 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长期性 复杂性 - 14 -
系统
(1)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 (2)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 )
(3)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所致。
(4)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彼此孤立的。 (5)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B.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 ) ( ) ( )
提示:(1)×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 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3)× 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 (4)× 全球性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5)D [噪声污染一般是局部污染,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及成因
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全球性环境问题分为哪两大类? 提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开垦荒地。
问题3 (区域认知)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提示:发展中国家。
[归纳提升]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