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从德性的自然到德性的自由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德性的自然到德性的自由

摘要:如果说德性的自然所展示的是人性的宽度和广度,那么德性的自由则标示了人性的高度和境界。通过德性的自然与德性的自由两重维度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可揭示其德性概念所蕴涵的人文关切。亚氏的德性概念在肯定人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具体性的基础上,通过逻各斯与伦理性的道德教化,使德性从自然提升到自由,进而塑造着道德人格。

标签:亚里士多德;德性;自然;自由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有着非同凡响的地位。在遭遇现代性价值多元化而又无可通约的道德冲突时,许多人试图追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来拯救这种无序的道德状况。特别是德性总在被庸俗化与纯粹理性化理解之间徘徊时,重新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德性的自然与德性的自由兩重维度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揭示其德性概念所蕴涵的人文关切。亚氏的德性概念在肯定人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具体性的基础上,通过逻各斯(logos)与伦理性的道德教化,使德性从自然提升到自由,进而塑造着道德人格。

一、德性的自然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很大程度上是在吸收与批判柏拉图的德性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柏拉图的德性教化总体上是理智性的,他秉承着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教化理路,认为人只有达到对“普遍善”或“善理念”的观照和凝视才能达到德性教化的目的,舍此别无他途。这种“唯知识论”倾向的教化理路是存在问题的。黑格尔曾就柏拉图的这一“空虚理想”作过批评,他指出,柏拉图通过理性在外部设定一个绝对的善理念,“他心想借助这种形式可以克服那种败坏的东西,殊不知这样做,他最沉重地损害了伦理深处的冲动,即自由的无限的人格”[1]。而这一点也为亚里士多德所识见到,他对人性不抱过奢的要求,并认为这种分离的绝对的存在,显然是人无法获得的,因为它违反了人的自然天性。所以亚里士多德是基于人的自然性来塑造人的德性的。但从自然性(任性)的人何以可能教化为一个好人(好公民)呢?关键在于人的逻各斯。作为自然界的造物,人的活动主要包括植物性的营养活动、动物性的感觉活动以及合乎逻各斯的实践活动。而人之为人或人的卓越(arete)就在于合乎逻各斯的实践活动。人正是凭借着人所特有的逻各斯本性过一种城邦的政治生活。虽然在时间顺序上,人的自然存在和家庭生活先于城邦生活,但在逻辑上,在人的本性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先于个人和家庭的。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整齐划一的理想国提出了很多有力的批评。他基于对人性的更为现实的理解,指出人人都是爱自己的,自爱是出于天赋与人性的自然,而不是偶发的冲动。“自私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所谴责的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超过限度的私意”[2]。他还分析了这种整齐划一的社会目的所依据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并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实施的手段也是不可行的。对于一个城邦来说,某种程度的认同和秩序是必要的,“但完全的划一却是不必要的。一

6n3h78d8516ehs64cxfu8wrp7230mk017s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