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1)
1. 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B.让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C.收揽民心的重农政策 D.推行文武并重之道 2. 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 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
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3. 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4.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沉重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 C.水旱灾害 D.农业技术的落后
6.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7. 当前我国农民进城务工和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清代实行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一条鞭法 B.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C.推行更名田 D.增加商品税收 8. 明清时期,我国长期实行的徭役和人头税先后被取消,其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的反抗斗争 B.封建政府的政策调整 . c.土地私有化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9. 唐代的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②实行实物租税和劳役相结合 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
产方式 ④反映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10. 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此规定( )
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 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 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 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解析: 2. 答案: C 解析: 3.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和所学史实均输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采购宫廷用品,来减少开支。 4. 答案: D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和读懂材料所表达的含义,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明后期”、“佃户”、“好米换银钱自用,劣米交租”、“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主要原因”等有效信息的限定,结合时间“明后期”的限定,从分析中可知,造成田主“病”的原因是因为佃户将好米卖掉自用而以劣质米交租所致,而田主为什么因“劣质米”就交不起国家的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国家税收征的是白银,而不是实物,田主必须将收到的劣质米换成银两后方能完税,这与明后期实行的一条鞭法相吻合,从而得出正确。 5. 答案: A 6. 答案: A
解析: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7. 答案: B 8. 答案: D 9. 答案: A
10.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