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尔扎克心中的现实主义
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大多数的读者局限于他的小说创作,很少有人关注他的思想情况,无疑他一生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他在“深刻理解现实关系上总是十分出色”,在现实主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所以,由一些序跋和部分通信,简单地了解一下他这方面的论述。
1.现实主义小说要具有史的品格
“史”早在古希腊阶段即已成典范,但只是就“剧”而言,发展到十九世纪依旧深受人们的喜爱。巴尔扎克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再现自己的时代。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小说对生活部分地或片断地描绘,而主张一个小说家应有才能和气魄以自己的作品来组织和体现一个完整时代。
在小说再现自己时代方面,巴尔扎克又特别提出要写一个时代的风俗史,他认为一个民主的风俗习惯最有意义、最富哲理、也是最有趣味的,历史学家常常忽略对时代风俗的描写,而小说家正应该成为一个风俗和道德的历史学家,写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文化、习惯、生活环境,总之要使自己的小说具有风俗史的品格,体现一个完整时代的生活面貌。
那么,既然小说要写出一部时代的风俗史,只写几个人物显然无法实现着一重任,必须塑造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人物,而各个人物又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习惯等个性特征。只有通过对这些不同性格的刻画,对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环境的描述。才能表现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他自己的创作经历恰好也证明了这一点。
2.现实主义小说要写出事件的根源
巴尔扎克将现实生活看作是艺术永远的权威,“世界上没有光凭脑子就可以想出那么多小说的人”,“根据事实、根据观察、根据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图画,根据从生活中的出来的结论的书,都享有永恒的光荣。”这就说明小说创作必须植根与生活。
但是巴尔扎克并不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等同,而是认为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应描写为文学的真实,同样,文学中的全部真实也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因此艺术家不应作一个可怜的生活模写者,止于抄袭生活的表面现象,而应该象科学家一样探求事物的原因。
巴尔扎克认为要做到这样,小说家要探求两个法则,一是社会法则,指产生社会现象的基本原因,这些原因成为推动作品的中的人物种种行为的主要力量。二是自然法则,艺术家不只要揭露黑暗,而且要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
3.现实主义小说要塑造出艺术典型
“典型”这个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意思是说典型人物应是一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集中表现了一类人的本质特征。但巴尔扎克强调,他所写的人物绝不是概念的产物,都来自现实的生活。因此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一要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二要善于概括和综合;三是艺术家在塑造典型时必须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渗透到他所创造的典型中,使其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理想、更丰富,从而也更具有真实性。所以典型化的过程绝不是艺术家一个纯客观的综合过程,而是贯穿了作者的提炼、集中、加工、虚构的过程。
巴尔扎克也重视表现典型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主张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来塑造人物形象。
4.艺术家要具备杰出的才能
艺术家既要忠实于现实生活,又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种绝高的境界”,使读者能够在审美的世界里领悟更高的真实,所以巴尔扎克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才能:“许多杰出人物拥有观察的才能,却不善于赋予他们的思想以生动的形式;正如另外一些作家,他们枉有生花妙笔,却缺乏洞察一切且过目不忘那种敏锐和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的视觉和触觉来自两种智能,一般的情形往往是这个人善于动笔,那个人长于构思。这两种能力基于一身,便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巴尔扎克用自己的作品和思想向后人解读了他心中的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 77页
[2] 巴尔扎克.《前言》,载《文艺理论译丛》1957年第2期
[3] 巴尔扎克.《之初步设想》,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5年第10期
[4] 《巴尔扎克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