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栽培技术规程
双孢菇,又叫蘑菇、白蘑菇、白色双孢蘑菇筹。双孢蘑菇是世界上产量最大,消费人数最多的一种食用菌,无论是东西方各国都有栽培和食用。双孢蘑菇是我国传统的出口食用菌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加。双孢蘑菇传统的栽培方法是室内一次发酵栽培,近年来普遍采用的栽培方法是室内二次发酵栽培,单产有了较大的提高,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食用菌。
1、生物学特性
1.1营养 双孢蘑菇是一种草腐生菌类。双孢蘑菇生长最好的碳源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分解产物,适合的氮源为尿素、铵盐以及多种氨基酸,在堆肥发酵过程中,堆肥中氮被微生物利用并转化为菌体蛋白,这些菌体蛋白被分解成为双孢蘑菇生长的优质氮源。双孢蘑菇生长的养分则来自堆积发酵后的培养料。此外,矿物元素对双孢蘑菇生长也很重要,所需的主要矿物元素有钙、磷、镁、钾、硫等,在生产上常加入石膏、碳酸钙、石灰等来补充钙,加入过磷酸钙来补充磷。
1.2温度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4-23℃,最适生长温度为14-18℃。
1.3水分与湿度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为60-65%,覆土层的含水量为18%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出菇期间,需要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1.4空气 双孢蘑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
发育过程的呼吸作用,要不断地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在栽培期间,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持菌床上空气新鲜。
1.5光线 双孢蘑菇是一种喜暗厌强光的食用菌,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都不需要光线,因此,要使其处于黑暗环境或弱光照环境中生长。
1.6酸碱度(PH)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5-8.5,最适PH为6.8-7.2。由于在菌丝生长期间,会分泌出有机酸类物质,降低培养料的PH,因此,在栽培时要适当调高培养料和覆土层中PH,使之达到7.5-8。
1.7其他因子 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成还需要土壤中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刺激,不接触土壤时,是不出菇的。因此,栽培双孢蘑菇必须覆盖土壤。
2、栽培场所及方式
地下室、暖棚、民房、大棚、日光温室以及能满足双孢蘑菇生长发育所需环境条件的设施均能用来栽培双孢蘑菇。设施的基本要求为:保温、保湿、通风性能好、便于遮阴。西北地区以日光温室和简易温棚为最佳栽培设施。
栽培方式根据经济条件选择床架栽培或高垄栽培。床架栽培可设4-5层,架宽1-1.2米,层间距0.4-0.5米,每架间距0.6米;高垄栽培垄高0.1米,宽1-1.2米。长度根据栽培设施跨度而定。
3、栽培季节
西北地区夏季高温时间短、降温快,不同栽培设施可选择不同的
栽培季节。
3.1日光温室
夏栽: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堆制培养料,4月下旬播种,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出菇。
3.2简易菇棚
指有后墙及后屋面等保温措施的各式塑料大棚。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堆制培养料,4月下旬播种,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出菇。
3.3砖混结构的菇房、民房、防空洞等做好夏季降温,栽培时间同夏栽。
4、培养料的堆制
4.1配方(以每平方米为例)
干麦草17.5公斤,干牛羊粪17.5公斤(或用其它畜干粪代替),过磷酸钙0.35公斤,石膏粉0.35公斤,石灰0.4公斤,尿素0.25公斤,油渣1.4公斤。
4.2备料
4.2.1畜禽粪使用前应晒干,打碎过1.Ocm规格的筛子。 4.2.2草料要求新鲜无霉变,麦草最好选用轧碾草,脱粒草要碾压处理,使其茎秆破裂变软有利于吸水和发酵。玉米秆碾压扁后,截成30厘米长的秸杆。
4.2.3油渣、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石灰等辅料,应提前备齐。
4.3预堆
4.3.1选择堆料场地:堆料场地选择地势高,靠近菇棚和水源的地方,要求平整、坚实、远离畜禽饲养场地,料堆方位一般选择南北走向。
4.3.2草料预湿:将麦草或玉米杆边浇水边踩踏,堆成宽2.3米,高1.5米长度不限的长方形草堆,草料要吸足水分。同时按\下层少、上层多\的原则将配方中尿素总量的1/3-1/2分层撒于草堆间,预湿好的草堆间要有少量水分溢出;草料也可放人1-2%的石灰水中浸泡一昼夜进行预湿。
4.3.3牛粪预湿:将细干牛粪边喷水边堆成宽2米,高0.5米的长方形码堆,牛粪含水量60%左右,手握成团,松手即散。
4.3.4油渣预湿:油渣打碎或粉碎后,用2%甲醛溶液喷洒潮湿后用薄膜覆盖消毒预湿。
4.4建堆
预堆三天后,在堆料场地用石灰粉画出宽2.3米,长11米的堆基。先铺一层草料,厚约30cm,然后在上面铺一层粪,以盖没草层为度,粪层上面再铺30cm厚的草,草上再铺一层粪,如此一层草一层粪逐层向上堆积,总层数约10-12层,高1.5米左右,辅料按\下层不加,中层少、上层多\的原则分层撒铺于各草层,其中尿素尽可能多加,石膏、过磷酸钙各添加总量的1/3,水份缺乏时可酌情加人。建堆时注意堆形四边垂直,整齐,料堆顶部做成龟背形,并用牛粪覆盖,增加上层压力,发酵效果好,雨天注意盖薄膜防雨,雨后及时揭膜,以利通风发酵。
4.5翻堆
4.5.1翻堆时间
麦草牛粪培养料全发酵期25-28天,翻堆5次,间隔为7、6、5、4、3天,再隔3天进棚,玉米秆牛粪培养料全发酵期28-30天,翻堆6次,间隔7、6、5、4、3、2天,再隔3天进棚,麦草合成料全发酵时间较短,为20-23天,翻堆3-4次,再隔3天进棚。
4.5.2翻堆应掌握的原则
翻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粪草的多次翻动,把外部干燥冷却层与内部好气发酵层和底部厌氧发酵层的粪草互换位臵,以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进行物质转化,是堆制优质培养料的关键工作。
4.5.2.1水分调节
采用\一湿二润三看\的原则,即第一次翻堆时水分要加足,第二次翻堆时适当加些水分,第三次翻堆时要看料本身的干湿来决定是否加水,以后翻堆不可再加任何形式的水分。
4.5.2.2温度控制
在整个发酵期间,堆温高低标志着发酵的好与坏,在前三次翻堆时间内温度都应达到70-80℃之间,第三次翻堆以后,温度不应低于50-55℃,翻堆的时间应掌握料温开始下降时,就要及时翻堆。
4.5.2.3辅料添加时机
氮素化肥如尿素、磷二胶等应尽早添加,争取在第二次翻堆时加完,以免后期产生氨气,抑制菌丝生长,石灰一般从第二次、第三次翻堆时开始添加,主要目的是调节料堆的酸碱度维持在7.5左右。
4.5.3翻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