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歌鉴赏之用典

一、用典: 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 (一)按内容分

1. 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 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 言外。 3. 神话传说:

(二)按方式分

1. 明用和暗用 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 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2、正用和反用 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 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 三、用典的作用

1. 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2. 含蓄委婉,情思深刻; 3. 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

1. 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

2. 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 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 典故所要表

达的情感。

4. 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 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 1. 选择题

2. 主观题

真题

1.精卫词( 2018 全国卷三) 【作者】王建 【朝代】唐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

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 (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什么。 (4)穿:破。 ( 5)空:仅仅

(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 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

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A 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 死子还生” 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 可知该项 “作者对精卫填 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2. (北京卷 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

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 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 如椽笔。 儿女泪, 君休滴。荆楚路, 吾能

【】

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上三更月。正梅 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

注释: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绣衣:官服。 【】相如檄:指司法 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铜鞮陌:代指襄阳。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 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 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2

3

4

1

2

3

4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 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 xí席):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 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 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 chuán 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 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 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 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 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正值,正当时。 相忆:相思;想念。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 望其早

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 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 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 分)

14.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 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15.(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 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 2 分)

(2)“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 宏的意境;

“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 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 2 分)

(3)“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 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

3.2017 全国卷二

送子由使契丹

[ 宋 ]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 注释]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莫道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 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 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 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 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 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 安归来。 答: B、 D(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的说法不正确, 把典故理解得过偏过实;苏轼兄弟也并没有“自居第一”的想法。 D 项“切莫以 家世傲人”的说法不正确,“家世”并无“傲人”之处,苏轼也了解弟弟,这一 点无须嘱咐。)

4.2016 全国卷一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 ②,三吴不足观 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 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 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 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 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 分)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 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 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 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失落。 5.2013 全国卷一 鹊桥仙·华灯纵博 宋代: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译文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 骑着骏马猎射驰骋, 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 旅生活?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做渔翁。 江边有八尺轻舟。 撑着低低的三扇篷, 独自享受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 镜湖本来 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注释 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 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 《剑南诗稿》 卷二十五《九 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 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酒徒:犹言市井平民,普通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 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占断:完全占有。 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 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 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

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 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 时的南宋皇帝。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用来

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 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 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 天地之大, 何处容 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诗歌用典的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知 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 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 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 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另一方 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 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模拟题: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 方赵至,邹衍③ 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 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 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 突出诗人不被重用, 怀才不遇的现 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每点 2 分,共 6 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 <诗经 ?小雅 ?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 荐、选拔、考试诸事。

15. 本诗主要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 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 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 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 ?渔父》中有“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 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 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 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 , 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 实则感叹自己怀才 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 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 , 此处 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5.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 垂泪千行便濯缨” 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答案】 14. BD 15.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

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 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 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

14. 试题分析: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 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 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 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 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夸张”“用典”的修辞,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 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 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 “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 解释。

6mq5d02br472h8v7sa970wk4t3v47w00u3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