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②旋律与该民族或得去语言紧密结合
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
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①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限制,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②民歌歌词和旋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和变化
③民歌依靠于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借助记谱法或其它方式④民歌不体现作者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
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
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
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
山歌音乐特征:①歌词具有即兴性
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
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音乐特征:①多数为分节歌形式②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③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④歌词格式多样
西北民歌特点:高亢、悠长,嘹亮,真假声相结合
陕北:《脚夫调》、《兰花花》
青海:《上去高山望平川》
山西:《绣荷包》、《刨洋芋》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短调两种。长调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舒缓起伏较大,结构也较长大,具有抒情性(牧歌、赞歌、思乡歌),如《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音域较窄,节奏较规整,结构也较短小,具有叙述性,如《森吉德码》、《嘎达梅林》。
藏族民歌:藏族的民歌常与舞蹈密切结合,常见的歌舞有堆谢(《正月十五那一天》)、囊玛(《阿玛勒火》)。民歌主要有山歌、牧歌、情歌等。《宗巴朗松》(是一首囊玛音调)、《酒歌》等
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牡丹汗》、《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等
少数民族代表乐器:蒙古族:马头琴
新疆:冬不拉、弹布尔、手鼓、艾介克、热瓦普藏族:扎木涅、根卡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抗日时期曾被填上《打黄沙会》的新词,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这是一首带有明显山歌风格的小调。运用了“起承转合”、“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相亲相爱》运用了《沂蒙山小调》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素材)
《相亲相爱》《王大娘钉缸》:是流行于河南的地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由一旦一丑两人表演。
《孟姜女哭长城》:河北民歌
南方民歌特点: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云南:《小河淌水》、《弥渡山歌》
浙江:《对鸟》(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前两段徵调式,后两段羽调式)湖北:《龙船调》、《幸福歌》(蒋桂英根据湖北天门的一首小调改编而成,采用领、合的演唱形式)四川:《康定情歌》
器乐(合奏包括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等)
打溜子:是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由“头子”和“溜子”两部分组成,采用上下句对偶和螺狮结顶的创作手法。代表曲目《锦鸡出山》。
鼓吹乐:流行于中国农村,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滚核桃》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乐曲包括头、身、尾三个部分。
吹歌:流行于河北,是鼓吹乐中的一个类别。代表乐曲《童谣》。
江南丝竹:流行于山海、江浙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乐队有“丝竹板”、“清客串”两种。主奏乐器:二胡、笛,代表乐曲《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又名《薰风曲》)、《慢六板》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主奏乐器:高胡、扬琴。乐曲短小精悍,音乐风格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代表人物: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代表乐曲:《娱乐升平》、《雨打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