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部区域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刘贵锋 白文斌* 贺文文 史丽娟 程彦俊 杨 玲
【摘 要】摘要 针对山西省中部区域(晋中地区)杂粮生产的现状,介绍杂粮生产优势条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推动山西省中部区域杂粮生产。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1(000)006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杂粮生产;现状;问题;对策;山西省;中部区域
杂粮泛指生期期短、种植面积小、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殊用途的多种粮豆,主要包括甜荞、苦荞、燕麦、糜子、高粱、谷子、籽粒苋、薏苡、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普通菜豆、多花菜豆、豇豆、鹰嘴豆、小扁豆、黑豆、草豌豆等[1]。传统意义上,人们称杂粮为粗粮,是膳食结构中的下等食物。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粮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山西省是全国杂粮生产大省之一,全省中部区域的杂粮生产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晋中地区东部丘陵山区丰富的小气候资源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为杂粮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历史上盛产的辽州小米、寿阳荞面等均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盛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民膳食结构的调整,杂粮的市场需求正发生根本变化,绿色优质杂粮产品成为粮食市场的主流。因此,基于山西省中部区域的杂粮生产现状,通过分析其生产中的发展优势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1 山西省中部区域杂粮生产现状
1.1 农业资源概况
山西省中部区域主要指晋中地区,该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25′~114°05′,北纬 36°40′~38°06′。东依太行山与河北省毗邻,西傍汾河水与吕梁地区搭界,东北部与阳泉市相连,西北接省会太原,东南、西南部分别与长治市、临汾市接壤。全区东西最宽处约165 km,南北最长处约128 km。海拔高度在1 000~2 500 m之间[1];全区河流以八赋岭为界,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晋中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405~573 mm,无霜期平均为150 d。全区共有118个乡镇、2 722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64万km2,耕地面积33.2万hm2,总人口303.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28万人。 1.2 杂粮生产现状
晋中地区杂粮生产从历史至20世纪90年代,除高粱、谷子、大豆、马铃薯在耕作制度上有所改革,科技含量上有大的提高外,其余小杂粮仍在沿续传统的自给自足、粗放耕作的管理模式发展。品种杂、产量低是制约杂粮发展的主要因素。20世纪末,随着农林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杂粮生产较历史上有了大的发展。农民种植杂粮除自足外,开始走向市场,并取得了显著的致富成效。在种植面积上扩大,品种上选优,管理上投入,掀起了晋中杂粮生产起步的高潮。“十五”期间,晋中市的小杂粮产业,通过几年来的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008万hm2,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24.1%,总产占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一批加工企业蓬勃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出口量
逐年递增。目前,特色产品基地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建成了以黑丰1号、日本甜荞麦等为主要品种,以和顺、寿阳县为中心的优质荞麦基地4 667 hm2;以榆社河峪、左权寒王、昔阳闫庄、和顺马坊、寿阳景尚5个谷子荞麦示范园区,发展基地1.3万hm2;以和顺、左权、榆社为中心发展无公害杂豆生产基地2 000 hm2;以平川县中心的麦田复播优质大豆基地2万hm2。通过示范园区的辐射、基地的建立,晋中的杂粮产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在晋中地区杂粮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晋中市、县2级政府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结合晋中杂粮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围绕农业增产、企业增效的总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发挥区域优势,实施了建基地、壮龙头、育精品,兴流通、改善服务的发展战略。
2 杂粮生产优势分析
2.1 气候优势
晋中地区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雨量适宜,光照充足,气候干燥,非常适宜杂粮作物种植。 2.2 地理优势
晋中地区丘陵面积占70%以上,沟壑纵横,小气候特点明显,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使用或少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农家肥为主),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为无公害优质杂粮生产奠定了基础。 2.3 政策优势
“九五”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率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以后,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调整力度更大。在农业部门的配合下,对晋中传统的优质杂粮生产、开发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