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冰川地貌
(附参考答案)
1.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是欧洲最大半岛。M山脉形成于1亿多年前,纵贯整个甲半岛,由于长期(直至180万年前)受冰川侵蚀,发育有大量陡峭山峰,且西北侧沿海地区形成峡湾地貌。
(1)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甲半岛西海岸冬季多雾的自然原因。
(3)分析M山脉东南坡森林覆盖率高于西北坡的主要自然原因。 (4)从气候和地形角度说明甲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2)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暖湿气流影响,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汽充足,陆地温度较低,水汽易凝结成雾。
(3)东南坡坡度较西北坡缓,土层较深厚;东南坡为阳坡,光照较充足。
1
(4) ①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②M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2.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该半岛许多重要地表形态。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断乙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明依据。
(2)指出第四纪以来乙半岛最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并说明这种作用产生的特殊地貌或地理事物。
参考答案:
(1)中部高四周低;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或呈放射状)。
(2)冰川侵蚀作用;①(东北)海岸曲折,多峡湾;②湖泊广布,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冰蚀形成高原湖泊群。
3.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冰川的主要发源地,冰层厚达20 000米;冰川侵蚀力与冰川的厚度、山地的坡度成正相关,与河谷的宽度成负相关。北欧森林广布,木材资源丰富。早期木材运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浮运。主要依靠河水浮运(浮运从春季开始直至夏末,借助河流进行漂浮木材);另一种是陆运,冬季用马拉木材在积雪上滑行。
材料二: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2
(1)据材料分析甲城市所在国家耕作业不发达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2)在未修公路、铁路前,M国高纬度森林的木材运往河口加工厂采用浮运,试从河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8分)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8分)
参考答案:
(1)纬度高,热量不足;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多山地,平原狭小,不便耕作。(6分) (2)河流的流向与木材的运输方向一致;河网密度大;河道平直,流速快,流程短;河流水量较为充足,利于浮运。(8分)
(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4分)西部海岸线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4分,答对2点即可)
4.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3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冰川地貌(附参考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