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了解程度的调 查报告
【摘 要】本调研报告通过对 XXXXX 在校大学生的 调查,
就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的了解程度 进行了初探和机理分析,并就调研结果之改进提出了可行性 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了解程度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 1)基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 2)基于民族文化与中 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 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五十 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在中国历史发展的 进程中, 汉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兄弟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 的共性,又葆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 显异彩。中华各民族虽然经历各异、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 但随着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的加强、各民族的共同 进步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因此,繁荣各民族的文化,推动中 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是各民族的时代任务,也是整个中华民 族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这代青年人所应承担
的历史责任。
(二)研究意义。 ( 1)法学视角。进行该项研究的一个 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权与文化活动权 的明晰,寻找维护自身权利与少数民族权利的平衡点,树立 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 (2)心理学视角。进行该 项研究的另一重要意义可定性为启发当代大学生通过控制 心理认知与情感表示以达到更好的人际交往效果,可定量为 促使当代大学生通过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方式增 进人际关系的交往技巧。现具体阐释如下:人际交往是指人 与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与 相互施加影响等心理联系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人 际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手段或表现内容,是人与人之间 合作与竞争的基本模型,也可以说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 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 际活动。而在影响人际交往实际效果的因素中,邻近性与相 似性均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邻近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居处相邻,或者是由于工作 和活动等空间距离上的邻近,彼此之间可以增加相互吸引的 性质。邻近性的存在有助于建立与促进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 发展。比如,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感到与自 己居住在同一地区、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就比较容易认 识和了解,感情上也容易接近。我们无法决定出生地的所在, 但可以人为营造一种基于相似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心理认同 感,即在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适当运用自己所掌握
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知识博取对方的良好印象,从而达到预 期的交往目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则成语道出了相似性在人际 交往过程中的作用。交往双方如果有较多类似的地方,那么 相互之间的吸引就容易产生,同时也就会促进其人际关系的 发展。相似性是指交往双方的年龄、
性别、地位、职业观点、
态度行为以及民族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大学生 都喜欢同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交往的原因有三:一是一般 情况下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态度上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 而使内心获得一种稳定的感觉。二是交往的相似性是使大学 生的预期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一一在一个与自己相似或类 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就比较小,活动也就容易进行;反之 则相反。三是类似的东西常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知,因此 大学生往往通过建立相类似的团体以增强对外界的反应能 力,从而保证反应的正确性。我们可充分利用相似性对人际 关系构建、发展的积极影响,适度引导人际交往的趋向,力 求形成一种内部阻力较小的整体性交往机制,进一步创设和 谐的交往氛围。
(三)数学思维与方法。为对该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我 们又对接受问卷调查的群体中的 124 人进行了后续访问,现 将调查结果利用独立性检验的相关原理展示如下:
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了解程度高低与同少数民族同 学人际关系的好坏符合分类变量的相关定义,是一对分类变 量。
由此可列出2X 2列联表如下: 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好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