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要:探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不完善、企业参与热情不高以及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应当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规律,从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打造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等三个方面入手,为今后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引言
大国工匠,国之基石。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这给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虽然每年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大批的毕业生,但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与社会需求还是存在一些落差。例如,很多高职院校都有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其培养的目标是能完成基本设计任务,满足各类设计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但事实上,大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实践技能方面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提示我们必须对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研究表明,要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必须突出实践教育环节的作用,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之上的,以稳固的“师徒关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的,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1]现代学徒制是将中国传统技艺传承的学徒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结合的一种被证明比较可行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学校和企业发挥双重主体和双重导师育人作用,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企业发展需求,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集教育、培训和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学生的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培养主体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角色。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OFTALENTSUNDERTHEMODERNAPPRENTICESHIPINARTDESIGNMAJOR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在古代,中国的画师、匠人、手艺人等众多技能型行业都是实行学徒制,徒弟在师傅的带领下,通过长期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承给徒弟,徒弟除了学习技术以外,还得学习师傅的为人处世、职业素养,师傅不仅是技艺上的导师,也是为人处世的榜样。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掌握艺术设计规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行现代学徒制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上艺术理论类的课程设置过多,而训练技能的实训类课程设置普遍较少。有别于本科院校的注重理论研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是学生实践技能,要求学生能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中解决实际的设计任务。由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学生实践操作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在就业岗位中往往很难短时间上手。其次,实践课程的实践平台不够完善,实践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存在一些落差。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已经减少了纯粹理论性的课程,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比例,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平台,很多实践内容还是停留在教材上的案例操作,与实际真实设计任务的技能要求存在脱节的情况,这类“书本式”的实践任务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没有很大帮助。
(二)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利益是驱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动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除了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以外,企业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企业作为追求利益的个体,如果没有相应的回报,企业将很难有热情参与其中。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成本负担机制不合理,并且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专门的“师傅”承担“学徒”培养的任务,无形中影响工作效率,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加之学生就业流动性较大,导致很多企业不愿在“学徒”培养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更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上手快的员工。其次是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在培养过程中学生虽然具有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人身伤害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将“难辞其咎”。企业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因此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
(三)教师知识技能结构不够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比例较低。首先,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大多是刚出校门的应届生,往往缺乏丰富的艺术设计行业经验。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和设计技能的引领者,应该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熟悉设计行业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对设计人才的技能需求有着清楚的认识。另外,受高校教师队伍招聘条件以及薪酬待遇的制约,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很难通过招聘的渠道进入到教师队伍。其次,基于薪酬待遇的考虑,企业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企业中优秀的技能人才,有些又缺乏基本的教学能力,无法把真正的技术以合适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尤其是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技能,有些还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搭建综合实践平台
一是构建专业课程、校内专题以及校外综合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知识“够用、管用、适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技能的训练。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性,构建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校内专题实践体系、校外综合实践体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实践是指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实践任务,如海报设计实践;校内专题实践是指围绕某一设计专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周或实训月教学,解决某一具体设计问题,如平面设计专业可针对每年毕业季展开毕业专题设计,包括毕业展、毕业晚会、毕业画册等相关宣传资料的设计;校外综合实践是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完成岗位工作技能的综合培养。另外,还需要围绕就业岗位核心技能和素质要求,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培养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艺术设计类就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二是搭建教师、企业和学生创业工作室三个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平台参与真实设计案例。建立富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特性的校内实训平台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鼓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成立个人设计工作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把真实的实践案例引入课堂,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通过开设的个人设计工作室,承接社会上的设计任务,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专业技能;二是鼓励艺术设计类企业将工作室引入学校,将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与企业设计需求对接,形成产教融合、互利互惠机制,让高校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作用;三是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特长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老师和企业员工作为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让专业技能接受社会检验。
(二)完善风险分摊机制,构建利益驱动机制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大部分企业参与艺术设计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热情并不高,毕竟企业需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能一厢情愿希望所有企业都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一方面要规避企业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完善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利益分配方案,寻找利益共同点,才能长久有效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一是要完善风险分摊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行的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管理,在参加现代学徒制之前就需完成由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签订的四方实习协议,明确四方风险分担机制。此外,为了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购买职业院校实习责任保险,明确保险各方责任和义务以及责任免除条款。如有些学生故意违反实习安全管理条例或不服从学习和企业管理而造成的意外事故,通过签订的四方协议和实习保险,可以将企业的风险降至最低。二是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寻求学校和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利益共同点。实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既能有效的解决技能传承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也能有效缓解当前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困境。在学徒制顶岗实习期间,要平衡学校和企业以及学生三方的利益,做到三方互惠共赢。首先,由学校在收取的学费中,给予承担“学徒”培养任务的企业“师傅”一定的课时补贴;其次,由政府公共财政补贴的费用,直接发放给学生和承担“学徒”培养任务的企业,减轻企业运营成本;最后,由企业承担剩余需要支付给学生的实习工资。这样学校可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企业解决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而学生既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