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上篇 四诊部分笔记
绪 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 肾阴虚证 卫分证 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得神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失神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 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一)面部色诊原理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二)面部色诊的意义 1、判断气血的盛衰: 2、识别病邪的性质: 3、确定疾病的部位:
气色正常:脏腑未伤,正气未挫,预 后较好,其病易治 气色不正常:脏腑已伤,正气已虚, 预后不佳,其病难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青--肝 赤--心 黄--脾 白--肺 黑--肾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三)望色十法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
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素问 五脏生成篇》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 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青如草兹、赤如 血、黄如枳实、 白如枯骨、黑如炲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五色主病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五色主病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五色主病
4、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 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五色主病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黧黑,肌肤甲错 (五)色、脉、证合参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小结
1、神的含义、得神、失神、假神 2、常色:主色、客色 3、病色:五色善恶 4、五色主病
三、望形态
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 桶状胸──肺肾虚损、伏饮积痰 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呼吸节律不整──多为重病
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 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 脐部突起──水肿、臌胀
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 腹):精气耗竭,多属病重 四肢肿胀──多见于水肿病
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
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龟背──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 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 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
“膝内翻”(“O”型腿) “膝外翻”(“X”型腿) 二者均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 小腿青筋暴露──多属血瘀
手指变形──梭状指:风湿久蕴,筋脉拘挛 杵状指:心肺气虚,血瘀湿阻
四、望姿态
?喜动 仰卧 常揭衣被者 阳证
?喜静 俯卧 喜加衣被者 阴证